不只护国神山 更是护鱼神厂!台积电用3奈米规格救一级保育鱼

台积电财务长黄仁昭(前排右1)与Eco Plus生态共融计划团队盼从栖地、物种与知识培力等3大面向推动生态复育,巴氏银𬶋即属物种面的一环。右2为台积电企业永续副处长张丽绒。(摄影者.骆裕隆)

阳光穿透叶影洒落水面,几尾银白细鱼灵巧游弋。这里不是国家公园,也不是自然保留区,而是全球半导体先进制程重镇——台积电中科厂区内的一座人工生态池。鱼池中栖息的是台湾原生种巴氏银𬶋,牠们和两千元纸钞背后的樱花钩吻鲑相同,都是一级保育类的珍稀淡水鱼。稍不留意,随时灭种。

这条身形仅略大于五十元硬币的小鱼,命运一度与现代化背道而驰。随着都市化扩张与河道硬化,巴氏银𬶋的原生栖地消失殆尽,如今在科技巨擘厂区中被复育成功。这不是童话,而是一个企业将「制程思维」导入自然治理的真实案例。

「这几年,外部投资人越来越常问我们有没有做生物多样性,」台积电财务长黄仁昭说,从气候变迁到ESG评级,「这些议题企业以前不熟,但不懂,就开始学。」

中科厂复育从内部沟通做起

首先,是内部沟通。当公司决定投入生物多样性保育时,最大挑战不是钱,而是让这些兼职到专案里的工程师以及主管们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并能够确实投入。「我必须确认,他们愿意花二○%的时间投入这个计划,而且主管也要支持。」黄仁昭笑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会问生物多样性团队:「你们老板(指主管)还支持你们吗?」

两年前,台积电启动Eco Plus生态共融计划,以栖地建构、物种保育、知识培育为三大主轴,目标直指二○三○年建立完整的自然共融框架。第一步,就从中科厂区开始。他们选定了一种最难养活的物种——巴氏银𬶋,做为开场。

选牠,不只因其稀有与敏感,更因牠是中部溪流的象征。

邻近中科厂区的台中乌溪流域,居民熟悉水圳、圳沟与小鱼的记忆。但这些在地文化,随着开发与整治逐渐消失。复育巴氏银𬶋,正好补上一块断裂的拼图,也让台积电有机会重新与在地自然及文化对话。

这座庇护池历经八个月设计筹备,与观察家生态顾问公司、台中市野生动物保育协会共同合作评估厂内栖地。池中导入可调整的水循环系统,并须确认有机物含量足够且无外来种鱼类干扰。工程师们除了修枝除藻、水质维护,还要每天巡视,监测水质、温度与鱼群行为。把鱼群活动模式一一建档。

照顾这群小鱼,工程难度不亚于三奈米制程良率管理。

这种保育模式,不只是「环保」,更是一场制程优化逻辑的延伸应用。对水质高度敏感的巴氏银𬶋,对水质溶氧量、流速、酸碱度与光照都有极高要求,稍有闪失,族群即可能全灭。这让整个复育逻辑,几乎可与半导体制程管理一一对应。他们期待的是,建立一套「可被复制的复育流程」。

这项复育计划也挑战着彼此的信任感。观察家总经理黄于玻说:「我们公司通常是不跟私人企业合作,因为多数是在环评场上认识的,往往压力大、沟通困难。」但这次,台积电展现出高度尊重——从合约长度、专业对话到执行弹性,历时八个月反复对焦,终于促成合作。

它扮串接者,挑战栖地治理

「我们要让合作单位知道,台积电要玩就玩真的,」台积电企业永续副处长张丽绒语气坚定,她强调这不是CSR,而是公司治理层级的行动。

今年四月庇护池正式完成。五月,鱼群稳定适应,台积电也同步建立资料库,监控鱼群变化。

除了厂内行动,台积电也走向厂外。今年三月与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经济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台中市政府农业局签订「台中区域绿网保育合作备忘录」,推动整体中部区域的栖地网络治理。

「河川保育最大问题是多头马车,」中兴大学森林学系终身特聘教授柳婉郁说,即便专家发现物种将灭绝,也常因分工不明与预算限制,导致延误。「政府有行政效率与资源限制,企业能更快弹性调度。」柳婉郁说。

而这次合作,是少见由企业主动扮演「串接者」的角色。从内部工程师、外部NGO、保育署与地方政府,所有人开始学着讲同一种语言——物种存活语言。

未来,这条鱼是否能真正从台积电的五星级复育池回到乌溪,是下一道挑战:流域整合、法制协调、社区参与与监测制度,都得补上。

复育一条鱼,看似小事,但就像企业面对变动环境挑战时的自我投射——牠们脆弱、复杂、解方无法一夕见效。但只要有系统、有信任、有技术,仍可能存活,甚至开枝散叶。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9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