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线‧上-高雄房市,提防老鼠会打洞

政府2011年祭出奢侈税降温房市、到2017年房地合一税登场,可见房市的温度变化,如果摊开有数据可考的上市柜建商,2013年应是2019年以前的历史最高营收落点,并于2019年再创一波新高。

但高雄房市多头的这10年之间,高雄并未有太多产业人口移入,房屋产品在刚性的自住需求和投资客的介入之下,房价持续上扬迄今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高雄建商仍然大量供给,房市的推案结构,也从中大坪数,转为2房和3房的小宅,因为,在房价高攀之后,中大坪数的总价,已超过购屋者的负担能力。

根据申报开工的小宅统计,从2017年到2019年,高雄2房和3房的小宅数量达21,042户,在总价控制的天花板效应之下,去化也相当顺利,令人忧心的其中之一是,在量方面,供给与需求看似相称,但其是否全为自住的刚性需求,购买之后,是否视为永久财,长期自住?

如果至少有30%不是,而是以往买进中大坪数的投资客,近3年转为改买投资小宅,那么,2017年和2018年以来推出的预售小宅,恐将在今年陆续完工交屋,一旦投资客释出,承接的力道,究竟有多大呢?对价格会有什么冲击呢?

另外一个令人忧心的是,在价格上,买卖价格的均衡点,恐怕已遭破坏,因为,房价上涨的驱动因素来自营建工程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钢筋绑扎、模板组立、水电、以及泥作等4大营建工程成本,至少上涨20%以上,而地价更是在10年飙涨1到2倍。

换句话说,房价的上涨,并非来自消费者追逐买进的因子所驱动,一旦消费者的出价,抵不上成本的上涨,购屋的需求势将压抑买气,并在买卖价格和供需之间,形成一个调整的过程。

此时,如果价格均衡点仍未出现,成交时间势必延迟,甚或停滞,进而进入另一个调整过程,很遗憾的是,高雄金鼠年的房市,恐怕将是价格均衡点的寻寻觅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