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让丰收成色更足

为落实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力军的战略部署。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进一步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作用,围绕通过“四良两优”(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实现提单产、减损耗的核心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实行专班制开展任务分解。

增产增收为目标导向

粮食要高产,良种是关键。太和县常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兴铎的玉米地里的玉米茁壮生长。示范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行选育的,株型紧凑,抗南方锈病、抗穗腐病等病害,产量潜力大。

“可别小看这一块玉米田,里面至少涵盖了8项新技术,目标就是实现夏玉米亩产800公斤以上。”常兴铎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来,这其中包括应用良种打基础、秸秆还田培地力、适时播种抓壮苗(即6月上旬早播种)、合理密植增产量(即密度在5500株/亩)、平衡施肥供营养、绿色防控保增产、及时灌排促丰收、成熟收获创高产等技术措施。

除了这些先进的技术集成以外,玉米播种时采用加装了导航和滴灌带的指夹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铺滴灌带作业,采用宽窄行种植,滴灌带布设在窄行里。6月6日滴水出苗,7月初及时化控,7月下旬防治玉米螟,大喇叭口期结合浇水追施氮肥,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在今年天气条件不利于玉米生长的情况下,玉米长势良好,果穗授粉正常,果穗无花粒现象,丰收在望。预计亩产量在750公斤以上,比当地常年平均产量高200公斤以上。

今年夏收期间,涡阳县张兴森家庭农场再次创造了当地的高产纪录。他告诉记者,其家庭农场每年都会根据省农业科学院的推荐和建议示范种植十几个小麦新品种,并根据实产情况,来年选择两三个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同时,还应用了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小麦高质量机械耕播、小麦高效施肥及轻简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主推技术,在耕整地、播种、施肥、防控等环节大大节约了成本,还实现了绿色、高效、轻简化。他家小麦连年获得丰收,亩产连续5年超800公斤,最高达到913.2公斤。

守牢土地粮食安全

位于霍邱县岔路镇的“两稻多虾”试验示范基地中,100多个品种的水稻茁壮生长。忙碌在田间的基地技术负责人杨前进,带领团队关注着每种水稻的长势。他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也是霍邱县再生稻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在岔路镇政府的支持下,科技特派团开展稻虾融合发展试验示范,筛选适宜在霍邱小龙虾田推广的再生稻品种。

在试验中,水稻产量、是否适合再生种植、稻虾茬口安排等被列为重要考评指标。“基地从全国各地引进不同的水稻品种,在虾田中种植。目前正通过田间考察鉴评,筛选多个优良品种供农户购买稻种时参考。在不影响养虾效益的前提下,确保水稻全季亩产超过1600斤。”杨前进说。

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长丰县既是中国设施草莓种植的集中地区,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由于草莓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土壤盐碱化,致使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每年必须进行土壤“太阳能+棉隆+高温”消毒,费时费力费钱,也影响了草莓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草莓-水稻轮作后土壤逐渐变疏松了、杂草少了、土壤盐碱化大幅减低,比使用土壤消毒效果要好,而且能获得一部分水稻的收入。目前已经推广1200多亩地。”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高正辉介绍,通过多年试验示范,采用草莓-水稻轮作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消毒,每亩地可以降低1500元左右的费用,而且还可以收获300公斤的稻谷。

轻简栽培引领科研方向

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已经实现,但如何减少繁琐程序、轻便化栽培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在水稻插秧机上加装一个小小的施肥装置,就可以栽秧施肥同步完成。种植过程中可少施两次肥,水稻单产不降反升。每亩田节本增效170多元,现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这项技术有需求、有前途。”凤阳县的种粮大户在观摩了小岗示范基地的水稻播种现场后纷纷感叹道。

在安徽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发试制了侧深施肥装置两台套: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机和水稻机直播侧深施肥机,创新研究突破了侧深施肥风送落肥技术、红外测速精量施肥技术等。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王士梅研究员介绍,基地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面积500亩,示范水稻种植技术节本、省工、减少用种量和用水量、高效控草,可保障水稻高产群体结构建成。“插喷同步”封闭除草技术在水稻机插的同时在水稻行间均匀喷施封闭除草剂,避免了重喷漏喷引起的除草剂药害,解决了插秧时浅水状态封闭除草扩散难的问题,筛选的“氟酮磺草胺+丙草胺”除草剂组合对禾本科、莎草科及阔叶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2%以上。该技术一次性完成插秧和除草两项工作,可减少一次用工,每亩至少节省人工成本30元。

绿色种植输入健康理念

“以前是种两茬地,效益还不明显。现在改为再生稻和绿肥轮茬模式,效益反而还提升了。”池州市贵池区志文家庭农场负责人唐志文介绍,在省农业科学院土肥专家的引导下开始种植紫云英,一般提前用无人机撒播,避免了对后茬稻的踩踏,播种也更均匀。来年(紫云英)翻压后,头茬稻每亩能少用复合肥10~12公斤,光化肥这块就能节约40元;同时每亩头茬稻产量还能提高30多公斤,还能多收七八十元。(节约化肥和多收稻谷)总的算起来,每亩可以多收100元到120元。唐志文告诉记者,坚持种紫云英两三年后,地明显变肥了,以前稻子头茬加再生茬总产量只有800来公斤,现在轻轻松松达到1000公斤以上,而且后茬稻的米质也变得更好。

不仅要向土地要产出,更要保护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培训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的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意识。通过水稻、绿肥新品种及全产业链配套新技术转化应用,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的有机融合,实现示范区内耕地地力提升、化肥减施10~12公斤、再生稻年产量提升20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100元~120元,实现农业生产绿色、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为再生稻优化布局扩面积提供支撑,为再生稻“提单产、减损耗、增效益”提供典型性示范样板。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