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獵人被警追 古清芳1原因放下獵槍成護蟹志工逾20年

护蟹志工古清芳(右)过去曾为猎人身分,如今放下猎枪,投入保育行列。记者胡瑞玲/摄影

交通部公路局为减少陆蟹遭路杀机率,与专家学者及NGO合作打造陆蟹廊道3.0,并配合志工在热点区域以人力捞蟹进行调查记录后,直接带到海边释幼,其中过去曾为当地恶名昭彰的猎人古清芳,由于女儿因他遭同侪议论,因此决定洗心革面,成为护蟹志工,协助捞蟹调查纪录,迄今已从事生态保育逾20年。

古清芳从小跟着邻居学习打猎,捕捉各式野生动物贩售作为收入来源,虽曾在北部工作10年,但最后仍回到家乡以猎人身分维生,因其身手矫捷,加上经验丰富,每次出门打猎都能满载而归,看似不起眼的陆蟹也是他捕猎的对象之一,捕捞到的陆蟹可以贩售给民众食用,也可提供给渔业作为鱼饵。

打猎成绩辉煌,但古清芳说,由于他劣迹斑斑,被当地民众及警察视为恶名昭彰的猎人,不仅在外畏畏缩缩,出门打猎风险高,妻子在家也会担忧得彻夜难眠。

古清芳表示,他之所以会下定决心放弃猎人身分,投入保育工作的契机,是因他的猎人身分,让女儿在学校遭同侪议论,并受到异样眼光看待,不舍女儿受到委屈,因此在看到垦管处的生态志工召募课程后,就决心加入保育行列。

古清芳笑称,从事生态志工第1年「根本是当卧底」,会通知过去一起打猎的猎人哪里要避开警方巡逻等,但后来认识各个陆蟹方面的专家学者,自己也花时间钻研陆蟹并协助研究调查,因此后来发现陆蟹新品种,学者也以他的姓氏命名,因此有了「古氏拟相手蟹」。

古清芳坦言,从事生态保育过程中,因为辛苦且薪资不比过去当猎人优渥,曾一度思考是否回锅老本行,后来每次他犯「猎瘾」时,就会找生态专家学者聊天、喝咖啡,避免再想打猎一事,迄今已从事生态保育工作逾20年,1年有300天穿梭在湿地间和海岸边,观察陆蟹和各种生物,不仅走出自己的价值,还有自信与骄傲。

台26线香蕉湾路段,为全台陆蟹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为减少陆蟹遭路杀机率,交通部与专家学者及NGO合作打造陆蟹廊道3.0,并配合志工在热点区域以人力捞蟹进行调查记录后,直接带到海边释幼。图为抱卵陆蟹。记者胡瑞玲/摄影

台26线香蕉湾路段,为全台陆蟹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为减少陆蟹遭路杀机率,交通部与专家学者及NGO合作打造陆蟹廊道3.0,并配合志工在热点区域以人力捞蟹进行调查记录后,直接带到海边释幼。图为抱卵陆蟹释幼情况。记者胡瑞玲/摄影

台26线香蕉湾路段,为全台陆蟹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为减少陆蟹遭路杀机率,交通部与专家学者及NGO合作打造陆蟹廊道3.0,并配合志工在热点区域以人力捞蟹进行调查记录后,直接带到海边释幼。记者胡瑞玲/摄影

护蟹志工古清芳过去曾为猎人身分,如今放下猎枪,投入保育行列。记者胡瑞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