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焦點/工研院攜手產官研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
工研院举办第三届「ITRI NET ZERO DAY打造净零时代竞争力论坛暨特展」,邀集国内外产官研机构及专家,探讨净零挑战与机会,现场热闹,线上也有逾万人参与,显见各界对净零的迫切需求。
【撰文/陈怡如】
台湾接轨国际迈向2050净零排放,产业转型刻不容缓,需要更有系统性、全面性的净零策略。工研院举办第三届「ITRI NET ZERO DAY打造净零时代竞争力论坛暨特展」,集结国内外产官研机构,及全台24家公协会共襄盛举,探讨净零挑战与机会,找出台湾迈向永续的成功方程式。
今年4月中,美国那斯达克(Nasdaq)证券交易所、德国莱因(TÜV Rheinland)、台积电、中华电信、研华、中钢、中兴电工、达明、南宝等重量级业者齐聚一堂,他们全都为了「ITRI NET ZERO DAY打造净零时代竞争力论坛暨特展」而来。
在台湾迈向净零转型的关键时刻,工研院除了在现场展示净零技术能量、携手产业减碳成功案例等超过30项净零技术与服务外,也汇集国内外产官研,一同探讨净零挑战与机会,不只现场反应热烈,线上参与人数更超过1.1万人,显见各界对于净零排放的迫切需求。
聚焦两大重点 掌握氢能与绿色金融新商机
总统府资政沈荣津表示,净零排放已是全球各国趋势,政府也规划可行的节能措施与路径并落实执行。工研院已有许多节能、减碳的技术解方,是台湾迈向净零时代的领头羊,以科技力展现实绩,未来希望在工研院的带动下,有更多企业与产业共襄盛举响应净零、推动组织永续发展。
经济部产业技术司司长邱求慧表示,净零是全球经济趋势,台湾身为国际供应链更不能置身事外。经济部携手产业,采以大带小的模式,结合产业公协会及供应链中心厂作法,推展中小企业建立碳盘查与减碳能力,以「先减少排放,再净零排放」之主轴发展三大策略「制程改善」、「能源转换」、「循环经济」,公私部门共同协力创造未来的净零商机,已有超过750家业者,升级智慧化和低耗能制程。同时,经济部推动的「绿电信保机制」也在今年第一季上路,帮助企业更容易买到绿电,预估超过百家以上企业受惠。
工研院董事长李世光指出,工研院自2021年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迄今不间断提出净零排放解方。此活动已迈入第三年,获得产业及社会广大回响。为掌握下一波净零应用的氢能新商机,论坛率先倡议打造氢能创新平台,号召多家氢能上中下游业者及公协会,从生产供应、基础设施、应用领域,带动氢能产业聚落发展。
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创绿色金融科技平台,链结全台超过40家金融机构与信保基金,协助新创与中小企业以净零相关专利获得银行绿色融资,并从技术面、人才面、专利面、资金面等,提供产业全方位净零策略顾问,提升产业净零竞争力。
此次论坛也规划五大主题,从「企业所需要的净零方案服务与绿色金融」、「产业净零转型策略顾问」、「新世代氢能源」、「低碳制造,智慧力再提升」、「产业低碳、循环、永续新技术」等面向,邀来各界专家对谈,分享如何投入减碳行动,厚植净零转型竞争优势。
共创绿色金融平台 打造净零转型关键引擎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也是产业走向绿色转型的关键引擎。」工研院副院长胡竹生指出,为了协助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工研院提出「永续净零」方案,也就是以工研院整体能量推动净零产业,以工研院创新科技与绿色金融平台为主轴,确保资金真正投入净零关键技术,并整合政府、金融和工研院三方能量,协助企业整合技术、政策、市场和财务等四方面投入净零转型。
台湾中小企业众多,每家企业都有减碳需求,金融业者有绵密的客户服务网络,是落实减碳的重要伙伴。工研院透过与各个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导入温室气体盘查、净零技术,也协助金融机构发展绿色融资方案和永续金融商品,让净零解方扩散企业,带动投资,达到实质减碳功效。
与工研院合作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法金商银产品处处长萧志鹏表示,金融机构有众多客户,如果单靠银行自身力量,无法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也因此,去年中国信托率先与工研院合作,共推「355减碳计划」,包含三大净零资源、五大行动方案和五大执行步骤,为企业客户提供碳盘查、减碳技术和转型资金等资源,协助客户达到净零永续。
台湾碳权交易所协理朱嘉文表示,当企业减碳到无法再减时,即需要透过购买碳权方式,以达碳中和之目标。台湾碳权交易所于2023年8月成立,其任务就是促进碳权交易,驱动碳权有价,「当碳权有价之后,将有助于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进一步培育我国低碳科技创新产业,达到与国际接轨,为净零转型铺路。」
针对未来台湾收取碳税问题,跨足碳权交易的美国那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大中华业务开发副总监陈淑敏建议,在思考碳税(Carbon tax)、碳费(Carbon fee)时,「不要把它当成tax或fee,而是要从碳经济(Carbon Economy)的角度来看,因为碳覆盖的是全面性议题,包含碳外交、碳经济、碳金融、碳竞争力、绿色产业等,如果太专注在数字上容易失焦。」他建议台湾可以参考其他国家作法,找出最适合台湾发展碳竞争力的方式。
策略顾问领航 布局减碳竞争力
净零不仅需要伙伴通力合作,也需要策略顾问领航前行。工研院不仅集结全院力量,提供策略顾问服务与技术支援,像是建立永续碳管理认证平台、净零排放顾问服务团等,扮演永续智囊团,陪伴产业在净零路上不孤单;也和公协会与产业共同探讨,台湾在净零趋势下的策略布局,「希望见树又见林,找出系统性解方,」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所长林昭宪说。
工研院以精准客观的量化方式,协助台积电盘点永续竞争力。结果发现,台积电每用1度电,可帮助全球节省4度电,所生产的HPC晶片减碳倍数更达6.8倍。台积电环安处资深经理孙读文表示,台积电曾和许多顾问公司合作,但过往顾问服务都是针对节能省水,或是供应商以大带小等面向,工研院却是真正把产品节能效益计算出来,不管在节能或绿色商机产品,都是很好的验证。
工研院也协助中华电信锚定未来永续方向,锁定生物多样性与供应链减碳管理,布局净零策略,在「多用网路,少用马路」的思维下,透过网路数位赋能,中华电信的潜在减碳贡献相当于台北市整年碳排量。
中华电信执行副总暨技术长黄志雄指出,这次与工研院合作,让中华电信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公司于去年也率先同业,承诺于2030年达成生物多样性的净正向影响(NPI)与实现无净毁林(NND)的目标,成功让中华电信去年大幅提升环境面评分并再次入选道琼永续指数(DJSI)世界成分股。
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TÜV Rheinland总经理高鸿钧,从氢能角度切入,氢能产业链包含氢安全、氢脱碳、氢经济,三者缺一不可,尤其台湾应多关注低碳氢的开发商机,欧盟已在许多国家建立氢验证计划,工研院也在筹备中,都是未来台湾可推动的方向。
科技也为减碳带来新商机,研华协理林世彰认为,透过结合生成式AI可创造内容,「但资料如何透过梳理,产生更多交互作用与价值,才是价值。」整体或许可有第二个思维,科技如何应用、如何满足需求,才能创造更多价值。
发展新世代氢能源 迈向净零最后一哩路
氢能源被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工研院量测技术发展中心副组长吴鸿森代表工研院氢应用规划小组指出,氢经济链涵盖了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及应用四大环节,为推动台湾氢能技术发展及氢能源应用的创新与前瞻性,工研院擘划台湾2050氢应用发展技术蓝图,于北中南各规划不同氢应用特色园区:北部计划建立氢/氨发电园区、中部将结合离岸风电建设绿氢生产及储能应用园区、南部则规划液氢接收站及重工业减碳园区,并推动港口碳中和与低碳氢应用。
台电为迈向低碳电力,也积极发展氢能应用。台电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沈德振表示,基于稳定供电,「台电的氢能计划,采取『先示范后导入』及『先低碳后零碳』的发展策略。」初期推动小规模混氢/混氨混烧示范计划,再逐步扩大规模至各电厂,达成台湾2050氢能占总电力9%至12%的目标。
被赋予「氢能供应商」重任的中油,同样加快布局。中油绿能科技研究所所长吕国旭指出,在氢能供应上,短期炼油厂已有提供灰氢的能力,到中期要供应蓝氢,发展碳补存(CO2 Capture, Storage;CCS)是关键,目前中油已在台湾铁砧山建立CCS示范验证场域;到长期提供绿氢,则评估由海外进口液氢,以及在国内建置液氢接收站的可能。在氢能应用上,中油以发展碳捕捉再利用(CCU)及建置加氢站为主轴,希望今年能在台湾打造第一座加氢示范站。
中兴电工新能源事业处总经理兼营运长沈颂钦指出,公司投入氢能已长达15年,目前氢能产品包括甲醇重组制氢机组、氢能动力模组、氢能载具、加氢站等。在低功率移动载具上,公司耕耘4年,预计2024年下半年起出货,过去一年也在海外建了多个加氢站,目前也跟首都客运签署MOU,携手推动氢能电动大巴。
中钢绿能与系统整合研究发展处处长陈宗荣指出,中钢是扮演氢能应用者的角色,希望所需要的绿电、绿氢,能够愈早到位愈好,而且价格要合理。此外,减碳必须付出成本,如何可使使用绿电和绿氢的成本降低,让中钢能与竞争对手在相同的基础上竞争,应是政府端可以提供协助的地方。
工研院于特展中展出「电解水产氢设备」,产氢1公斤仅需57度电,节能效率优于国际技术约耗费60度电,系统已与日本德山、台塑等多家国内与国际公司洽谈合作。
工研院展示一系列新能源车的关键技术,包括「载具用储氢气瓶」、「AI智慧充电监控模组」、「混合电力控制器」、「超高功率密度碳化矽马达驱控器」、「动力型燃料电池电堆」。其中,「混合电力控制器」是工研院研发国内第一个专为氢能车打造的技术。
迈向低碳制造 解锁生产零排放
净零路径不只在后端减碳,如果在制造端就先以低碳方式生产,后续减碳就能更省力。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所长饶达仁认为,「低碳制造就是节电,节电就可以节能。」为了协助企业实现低碳制造,工研院提供完整资源协助,从技术、应用、人才培育,到最后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真正做到全循环的绿色制造。
台湾身为科技大岛,智慧化的低碳制造已有许多业者投入。东元电机综研所所长何昆耀指出,东元属于电机行业,高达70%的能源使用来自于电,因此公司对于节能更加重视。东元的减排策略是「创能、储能、节能」,包括为各个事业群设置减排目标、建置再生能源系统,近年更投入研发电力聚合服务平台,迎向未来虚拟电厂时代。
主要生产空气压缩机和冷媒压缩机的复盛,产品在工厂里都属于重大耗能设备,因此对于能源管理有专业Know How。复盛新能源事业部总监郭维仁认为,「数位化是低碳制造的首要工作!」第一步就是打造能源使用监测管理平台,先有数据,才有办法进行后续分析;接着是可视化,协助管理者清楚掌握能源使用状况,「节能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不是都不用电;省一块钱,才是真正的赚一块钱。」
主要生产机器人的达明,本身就是智慧制造的解决方案之一。达明机器人产品事业处副处长吴仁琛指出,在生产机器人时,公司也想朝低碳方向,第一步就是先做自动化评估,先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生产,再组成整个关节手臂。达明这5年建置3条生产线,减少15位作业员,「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用机器人去组机器人,达到低碳目标。」
台湾电路板协会顾问张靖霖指出,电路板不像半导体这么精密,但制程复杂度却超过半导体,因此在节能减碳上更加挑战。协会在2023年曾发布「电路板产业低碳转型策略」,若运用2019年通过的PCBECI设备协定标准,「透过设备与设备之间互通,才有办法取得重要数据,也才能导入AI,提高节能减碳效能。」
永续新技术 创建绿色新未来
全世界对能源转型、脱离化石燃料,已形成明确共识,发展低碳、永续、循环的新技术,对石化产业是莫大挑战。工研院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副所长陈建明指出,若计算范畴一和范畴二,制造业占台湾总碳排51%,其中石化业占27%,电子业占22%,是前两大碳排产业。
为了协助石化产业低碳转型,工研院全力投入研发关键的低碳新材料,取代石化原料的开采、供应,主要涵盖三大方向,包含低碳材料与制程、循环回收再制、生质原料/生分解材料。
而国内化学材料大厂也各有不同应对之策。南宝树脂副总经理沈永清指出,水的碳足迹是零,若把油性原料换成水性,便能减少约50%的碳足迹。早在1997年南宝便投入制造水性产品,生产水性鞋胶,如今已是全世界最大的鞋胶供应商,拥有近40%至50%的市占率。在低碳及净零发展路径上,台湾企业应从自己核心技术及产品出发,结合外部伙伴及资源,善用政府及工研院资源与能量,目前南宝也和工研院合作,拓展水性产品及其他低碳生质、回收材料之产业应用,减少产品碳足迹。
台湾永光化学厂长陈坤木表示,公司长期推动绿色化学,还曾拿下两届「绿色化学应用及创新奖」,像是在包材减废上,从25公斤的小包装,改为1公吨的大桶包装,再向客户回收使用;永光更进一步把国外进口原料的大桶包装,订制为最后成品要用的包装,透过不停回收再利用,「把小循环变成大循环」。
台湾中油炼制研究所所长蔡铭璋指出,中油的低碳转型以6字箴言为核心,也就是「优油、减碳、洁能」。在优油上,致力优化制程,像是运用AI数据分析增加产率及减少浪费;在减碳上,使用CCU及CCS建立碳循环经济;在洁能上,也投入氢能、地热、生质能等再生能源开发。
净零是全球共同的终极目标,身兼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委员的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教授胡均立认为,台湾可善用「以大带小」和「跨域合作」的模式。一个产业的废弃物,可能是另一个产业的珍贵投入,以跨域系统整合促进循环经济。透过民产官学研携手合作,同行致远地达成净零转型及社会共好的愿景。
工研院「织物回收用纤维智慧分选技术」,0.7秒即可辨识一件衣服的混合物比例,再透过「聚酯织物深层脱色技术」,采用水性脱色处理,2至4小时内就让织物深层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