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外》|每日一书

《长城之外》,作者:(美)窦德士,译者:陈佳臻,版本:天地出版社 2024年3月

推荐理由:

1449年,中秋,22岁的明英宗经历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次历险。这位踌躇满志御驾亲征的年轻皇帝,在土木堡与瓦剌大军对战,他所率领的明朝大军遭遇毁灭性打击,自己也沦为囚俘。在后世众多史学家眼中,土木堡之变是一个关键性标志,象征着大明王朝北境边防政策的严重失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总体性的溃败。这个结论当然符合那种将重大历史事件当作历史主体的历史观念,仿佛唯有这样的重大事件才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对历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将历史比作一座长城的话,那么土木堡之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固然是烽火台一样的存在,在关键时刻明火放烟引人注目。但历史的绝大部分,则是将一座座烽火台连接起来的连绵不绝的城墙。

窦德士的《长城之外》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座由连绵城墙与烽火台共同组成的历史长城。当真正站在这座长城上,才会发现,土木堡之变这样所谓标志性的重要事件,也不过是众多历史因果链条中的一环。以此向前,可以看到自明朝肇建以来,长城之外的被前元势力盘踞的北境,就一直是帝国肘腋之患的威胁,帝王亲临北境边防的御驾亲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效法祖宗的备边传统。英宗的被俘,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也不能被过度解读为政治肌体恶化的结果,而是一场短暂的危机,因为无论是被俘的皇帝,还是俘获他的瓦剌,都不敢置信这个偶然的结果。就像窦德士所指出的那样,比起所谓的结论,那些惯常被埋藏在结论背后的档案与文献所记载的细节,才是长城上的城砖,坚实地垒砌起绵延的历史。无论是明朝将元朝势力驱之向北取而代之的开国,还是土木堡之变,抑或是最终明朝被内外双重压力下崩溃的亡国,都是这座历史长城上的一个个烽火台,唯有站在上面向四面观望,才有可能看到历史的全貌。

撰文/李阳

编辑/宫子 李永博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