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持续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

横断山脉山高谷深,三江并流途险流湍,荟萃了雄健浑厚的高原风光;

千年古道关键枢纽,多元文化交流融汇,沉淀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藏东明珠这片大地上,昌都各族儿女赓续历史传统,谱写民族团结之歌、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源远流长——

融汇多元文化

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将藏、川、滇与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洛隆县作为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各族群众在此南来北往。

从洛隆县城出发,向西行约25公里,便到了硕督镇。据《洛隆县志》记载,清雍正时期,入藏清军曾有两千多人在硕督镇驻扎,后来一些汉族士兵与当地藏族居民结婚生子,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硕督镇绵延流传。

走进硕督镇,民族团结广场上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映入眼帘。一杨一柳相依而生,相传这两棵“团结树”是硕督镇第一对藏汉联姻夫妻所植,数百年来不断生长,成为硕督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硕督镇目前有35户民族团结家庭。村里不同民族的新人举行婚礼时,他们都会来到树下祈福,共盼永结连理。”硕督镇党委书记王晓伟向记者介绍道。

而保留至今的狮子舞,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在硕督镇,当地百姓将热巴舞、锅庄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传入当地的舞狮中,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表演形式——硕督镇狮子舞。

60多岁的邓巴阿尼是狮子舞第五代传承人。“我们将传承和弘扬好硕督狮子舞艺术,多带一些学徒,让狮子舞走出硕督,走出洛隆,走出昌都,让狮子舞拥有更大的舞台。”邓巴阿尼想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狮子舞,这也是他坚持的动力。

除了“团结树”和狮子舞,硕督镇还保留有大片的清军墓葬、古城墙等遗址,一些居民家里珍藏有月饼模具、汉式秤、各式钱币及藏汉双语的账目等;有的家庭保留着做月饼、秋季腌酸菜等传统,这份特殊情感早已镌刻在一代又一代硕督人的心中。

心手相牵——

共建幸福家庭

地处214国道上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藏东地区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这里有纳西族241户、8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5%。

同时,纳西民族乡还生活着藏族、汉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群众。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休戚与共,共同建设和美家园。2018年,纳西民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之一。

藏族群众毛易是土生土长的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人,他的妻子是纳西族。虽然文化习俗并不相同,但他们彼此互相尊重,相亲相爱,共同经营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毛易很珍惜现在的生活,他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通过努力,生活过得舒心又安逸。在我们看来,理解包容、互帮互助、团结和睦是过好多元化大家庭的幸福密码。”

在纳西民族乡,家家户户有着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习惯。大名鼎鼎的“达美拥”葡萄酒正是在这里诞生。

生产“达美拥”葡萄酒的西藏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多年来,公司不仅积极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葡萄,还吸纳周边各民族群众就业,帮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该公司总经理曲措说:“公司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7个民族的员工,平时大家一起努力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各项任务。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民族团结工作小组,加强各民族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推动形成人人促进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深度融合——

推进创建工作

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昌都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对照自治区党委“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携手奋进的良好局面。

——召开专题学习360余场次,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

——协调援藏省市和企业加强帮扶协作,累计落实援助资金和物资设备共58.13亿元、实施项目1342个;

——实施2023年宣传教育基层行活动,深入各县(区)18个基层点位开展表演和宣讲,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30场;

一组组数据,是昌都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的成绩和写照。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外延,昌都市还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工作理念,创新实施“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相结合,先后开展了“民族风采进军营”“中华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传帮带”“民族团结我先行”等创建活动,使得创建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如今,藏东大地随处可以看到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随处可以听到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各族儿女正携手奋进,绘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