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有人文科技 才有身為人的自由
整个二○二四上半年,除了聚焦美国总统大选,整个世界都在一股AI吹起的科技旋风之中狂飙,宝岛台湾一时间也是「晶圆与股价齐飞、AI共Robot一色」。眼看科技相关产业奔腾闪耀,我所关注的人文社科等领域却面临着江河日下的冷遇。
先是建国中学「人文社会资优班」六月举行最后一届成果发表后正式走入历史。其后,全台历史系中唯一拥有独栋系馆的成大历史系,今年申请分发人数居然挂零。虽有专家出言解析背后招生机制,以及前三甲(台大、政大、师大)历史系今年录取人数上升等原因,但「STEM热、HSS冷」已是台湾产官学研各界都无可置喙的真貌。
诚然,重视数理工科(STEM)、轻忽人文社科(HSS)是一个全球现象。君不见美国市值前十大公司中,其中八家高科技巨头、一家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一家礼来制药,无怪乎全球优秀学子都削尖脑袋要选择STEM专业。
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难道人类文明的终极答案就是科技?难道真如当代热门科幻作家之一刘慈欣所言,科技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即使不能解决也能绕过它?我的看法刚好相反,如果科技发明一直无限扩张,而人文发展却没有同步生长,人类文明将很快走向尽头,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社会,而不是一个无机系统。如果有一天AI能完全解锁,并掌握人性中无以数计、随机发生的微差、感知、情绪等,那人类离被科技奴役或毁灭也不会太远,届时科技再如何日新月异,又解决得了任何问题?
所幸世界上许多一流学府,例如哈佛、史丹佛、哥大、东大等都已洞悉这个问题,纷纷将人文社科为主的通识学分提升至毕业门槛约三分之一;因「专业训练」已不是这些学术重镇的核心焦点,坚实多元的人文素养,才是未来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受用一生的必备技能。
就连以专攻理工闻名的加州理工大学,也要求毕业生除其必修课程外,还必修卅六个人文学分、卅六个社科学分及卅六个额外的人文或社科学分,约占总学分的二成至二成五;其中必须包括英语、历史、科学哲史、人文、音乐、哲学、视觉文化、人类学、商管、经济、政治与社会科学的入门和高级课程。反观台湾最高学府的大学通识应修学分仅占约一成,且多半是点缀性质大于实际挑战的「营养学分」。试想十年后,两方教育的差距将如何巨大?我们又将如何保持科技岛的人才优势?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全人多元发展,兼容数理人文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当时认为唯有受过完整博雅教育的合格公民,方能真正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独立思考的自由人(Liberal),也才具备包括公开辩论、管理交易、选举投票、陪审参军等相关技能。
吾以为这正是台湾高等教育的他山之石,我们需要菁英化人文社科,集中化投入教育资源,让更多富有才情且怀抱热爱的学子成为人文科技各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博雅化数理工科的课程内容,让台湾未来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各个都是人文与科技兼备的自由人。如此往复,我们的未来世代才有机会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里,享有不被科技奴役或毁灭的自由。
(作者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