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对话李飞飞:环境智能扩大医疗领域应用 隐私保护亟待规范
3月26日在红杉资本全球医疗峰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与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就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展开对话。李飞飞介绍了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如何在真实的医疗场景发挥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去年9月,李飞飞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如何利用AI传感器和AI算法帮助改善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医疗服务。文章中提到,可以在医疗环境中嵌入更多被动、非接触的传感器,包括并不限于摄像头、深度、热感、射频和声学传感器等,数据科学深度整合,去感知环境的变化、人的动作、物体的状态和位置移动,满足环境里人的医疗需求。
李飞飞表示,在医院空间中,早期应用环境智能可以使得临床工作流程更加有效,并提升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中的患者安全性。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环境智能可以通过了解日常行为让老人变得独立,并改善对患有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
ICU中使用环境智能的一个的例子是计算机辅助的患者运动监测。有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仅重症监护病房每年就要花费1080亿美元,占医院总费用的13%。根据李飞飞团队的研究数据,研究人员在一个ICU病房中安装了环境传感器,并从八名患者中收集了362小时的数据。与三位医师的回测相比,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将活动进行分类,有接近90%的准确性。
手术室是另一个应用场景,比如可穿戴式传感器可以连接到手或仪器上,用来评估外科医生的技能水平;研究还显示,使用吊装式摄像头来跟踪术者的行动轨迹,并通过手术视频来重建手术过程中器械的轨迹,可将误差显著降低。
而对于居家场景来说,大多数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会在家里度过,AI传感器将能够帮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独立,通过日常数据的收集进行慢病管理,以及身体康复的治疗等。
李飞飞还提到,由于环境智能系统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对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方法要能处理海量数据,同时还得能对个别事件进行建模。此外,环境智能对于长尾事件的检测能力至关重要。
AI+医疗的发展带给医疗卫生领域更多契机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伦理性问题。由于环境智能系统的本质是全时、全方位的监控追踪,一个系统想要变得更全面和智能,在隐私方面的挑战也就更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针对AI+医疗伦理问题的调研显示,六成受访者对个人隐私及知情权表示担忧;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大数据及算法的不可控性表示担忧;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对于诊疗道德方面表示担忧。
对此,李飞飞表示,与其他技术一样,AI技术要扩大应用范围,必须要经得起临床验证、数据隐私和模型透明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医疗数据的应用和隐私保护方面,亟待政策法规方面的规范。
2020年,全球医疗融资总额创新高,中国医疗领域融资的增长达到58%,AI+医疗更是成为医疗领域的融资重点,占据了融资总额的半壁江山。李飞飞向沈南鹏提出如何看待未来十年AI在医疗领域投资和应用前景的问题。
沈南鹏表示,IT和BT(生物科技)的结合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过去几年AI在药物的开发领域出现了多个平台性、颠覆性的突破。“作为投资人,与研究者的关注点是相通的。我们都关注行业的大问题以及终极问题,这是投到好公司的根本性问题。”沈南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