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李沁新剧遇冷,原著小说《人生》却值得寻味
日前,由陈晓、李沁主演的连续剧《人生路遥》,改名为《人生之路》后开播。
这部剧在开播前就颇受关注,不单是因为原著小说出自名作家路遥之手,也不仅是因为前几年路遥另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拍成剧后赢得口碑和收视大热。
而是原著小说《人生》本身就很让人瞩目。
小说《人生》不仅是当代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还是他的成名作。《人生》不仅当时拿奖,2018年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人生》从发表至今,打动了许多读者,连企业家马云、著名导演贾樟柯都曾表示这部小说对自己影响很大。
月小牙至今都认为,《人生》虽然是中篇小说,但它的影响力恐怕超越路遥创作在后面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然是其精神价值与大众的追求、时代需求相吻合。画出的公约数越大,其受众就越多。《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人生》讲述的是,出身农门的才子高加林,高考失利又失去工作后,在人生低谷时接受了村里善良纯洁的巧珍的爱情。
可在高加林有机会来到城市后,他大展身手,并邂逅了城市姑娘黄亚萍,在短暂的纠结后,他抛弃了巧珍。
但世事难料,高加林转头遭遇命运戏弄,又回到了村子里,可巧珍已经嫁人了……
单看剧情,《人生》又被称为“中国版的《红与黑》”,因为它与法国经典名著《红与黑》有不少相似之处:
都是出身卑微的有志青年,通过纯洁善良女子的爱情获得精神的满足,一改失意。
高加林和于连都在收获爱情而心情大悦时,得到进一步施展事业抱负的机会,他们都为了野心而抛弃初恋,之后又遭遇命运的打击,从云端陡然跌落。
尽管《人生》与《红与黑》都是悲剧结尾,可不少男性读者却在高加林和于连的身上,感受到不屈服于出身,勇敢拼搏的精神。这也是《人生》受到不少人追捧的原因。
不过,同《红与黑》相比,《人生》要温暖许多,它的时代标签也更浓。
在《红与黑》里有个细节,就是作为主角于连的初恋市长夫人富有魅力,她在和一位上流阶层男士交流时,对方也对她有些意乱情迷,于连却故意和市长夫人亲密。
在书里,市长夫人是个善良单纯的女子,她虽然已为人妻为人母,但自己也像个大孩子。作为已婚之妇,她当然不希望自己和于连的关系被他人察觉,自然要极力掩饰。
于连却非要在这时亲近,其实是为了获取一种阿Q式的精神满足——你们追不到的女人,被我俘虏了,借此获得一种击败了上流阶层男士的骄傲与虚荣。
《红与黑》的结局,也是于连失败后怒而杀死市长夫人,再进行刑前忏悔。很明显,对于于连来说,市长夫人与其说是爱人,更像一个工具。
而在《人生》里,高加林抛弃巧珍,导火索则是两人的文化和视野差异。路遥淡化了高加林的功利性,却强化了旁人对高加林的包容。
结局时,巧珍的大姐准备要当面羞辱高加林却被巧珍劝阻,最后是德顺爷迎接并安慰了这个失意者。
和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一样,巧珍始终是善良美好的,无条件地爱着和包容着高加林。
很难说,司汤达和路遥中,哪位作者更尊重女性。
前者写出了于连的冷酷与功利,却也让读者更能看透于连的自私。而路遥则用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弱化了对高加林的批评。
结局时的德顺爷并不单单代表着他个人,更是代表着高加林出身的乡土。德顺爷始终接纳高加林,代表着乡土永远对高加林敞开怀抱。
从某种角度上,《人生》也被认为体现着在激荡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在离开乡土去追求现代化时,背离乡土又眷恋乡土的矛盾。
不过,作为出身乡土的一代,路遥笔下有着不少对村野景色的动人描绘。比如月小牙就注意到,在《人生》中多次出现的大马河。
在小说里,常常出现的大马河,大马河的河水潺潺流动,不仅见证了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分合,也目睹了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悲欢,还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不过40多年前,当时的社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小说一开篇,高加林就感慨,现代文明的春风,什么时候才能吹进自己贫穷落后的家乡。
比如今天许多人视为日常的刷牙,在《人生》的陕北农村里,是高加林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少数人才会有的行为。没文化的巧珍为了爱情而尝试刷牙,一度引发全村轰动。
除了生活水平落后,还因为经济水平落后导致资源有限,不得不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由此造成城乡的巨大差异,也给万千高加林带来了人生里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意思的是,虽然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跨越这城乡差异的鸿沟,但书外的马云、贾樟柯却在《人生》的影响下,凭借着个人的努力与时代的机缘,顺利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你怎么看《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