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国军风纪不差 但台胞仍觉得不行

传记文学747期《一九四五年 台湾收复初始的军纪》

二战后期,中、美、英三国领袖举行的开罗会议,确定台湾由中国收复。国府之后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于重庆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台调会」),从事接收计划的拟订、干部训练、台情搜集等准备工作,并且由娴知日情的陈仪担任主任委员。二战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胜利,国府在当月二十九日,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以下简称「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以下简称「警备总部」)总司令。两者分别是省内最高的行政机关与军事机关,陈仪为台湾政军的最高负责人。

谈到国府对台湾的接收,坊间普遍的认知是:最初登陆的国军,服装不整、肩挑担、履草鞋,使欢迎的民众顿失所望。而长官公署予人的印象是遥远而陌生的,甚或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因为其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掌理台政起,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改组为台湾省政府,时间不满十九个月。至于陈仪与他主持下的台湾政军,予人评价大致是低劣的,概括为:物价飙涨、官员贪污、军纪败坏、效率低落等。台湾且在此期间,发生了二二八事件,造成民众伤亡,事件撕扯省籍情结,影响直至今日。陈仪而后在担任浙江省主席期间,因策动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停止防御工事,与中共讲和,事发遭国府枪决。

史料档案中的陈仪,在主持台调会伊始,就展现其治台首重教育,及去日本奴化政策,施以中国文化及三民主义的一面,他主张以人民福利为前提,目标在使台政办得较日据时期好。他重视效率,台湾的接收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在其「行政不中断,工厂不停工,学校不停课」的三项原则下,历时四个月完成。

台湾收复之初,宪兵仅驻有一团兵力(番号第四团),依据曾任团长的高维民事后回忆,当时军人在社会上的表现,是让人诟病的。但是同一时期中,陈仪多方整饬军纪、协助在海外的台兵返籍、各地驻军对民众教习国语、举办军民座谈、节米赈济贫民以度粮荒也是事实。笔者依据史料,就陈仪当局在台湾收复初始之于军纪,作所论述。

七十军是在十月十七日于基隆登岸,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静涛在其著作《二二八事件研究》一书里写道:

接管台湾军事的国军达两万人。在基隆登陆者为七十军陈孔达部,由福建保安团改编,估计台湾十月天冷,官兵俱着新棉军装,准备御寒,不料抵台天气炎热,于是部队步行前进时,群将军装脱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脚穿草鞋,步伐零乱。两旁民众观者如堵〔睹〕,啧啧称奇,以为如此部队也能打败日本人,引起误会。

然而,由中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机关联合摄制的《台湾·一九四五》影片制作组,引用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影像显示,七十军在基隆港登陆时,官兵衣着整齐,精神抖擞,端枪下船时,步履矫捷。影片中,有当时的士兵华宣恩叙述,他们穿的是胶鞋。

深研褚静涛所述:「于是部队步行前进时,群将军装脱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脚穿草鞋,步伐零乱。两旁民众观者如堵〔睹〕,啧啧称奇」,讲的应该是登岸后的行进间。为了重建当时的场景,让我们看:《台湾·一九四五》影片中,另一位当时的士兵林精武怎么说:

当天下午,火车送我们到台北市,下车以后在火车站集合,成纵队走到孔庙,沿途老百姓欢天喜地,老的都笑,少年的都在跳,每个人都喊万岁。那国旗呀!一路都是,欢天喜地的欢迎。

由于省营的《台湾新生报》当时尚未创刊,我们参考《民报》十月十八日头版标题:「万人空巷欢声雷动·抗战壮士安抵台湾·第七十军由基隆登陆」、「纪律严正和爱可亲·前进指挥所发出布告」、「基隆全市若狂」。报导里叙述:七十军在十七日下午抵达基隆港,三时开始登陆,码头挤满了欢迎的人潮。官兵搭乘的火车抵达台北火车站时,受到群众热烈欢呼,「国军降车后,步武堂堂进至车站前,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要人、市内各界人士、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学生联盟学生等,皆整立欢迎」。

次看《台湾新报》在十月十八日的头版标题:「步武堂堂意气冲天·国军昨日抵台」、「百战不磨一骑当千·精强无比镇守南边·欢迎之万众、感激欣然」。报导里,还刊登三张照片,分别是部队行进、军长陈孔达在舰桥上,对欢迎的民众致意、陈孔达在码头对民众致谢辞。次(十九)日的头版标题是「箪食壶浆扶老携幼·卅万居民夹道欢呼·国军堂堂进入台北市」,报导里有:「千百貔貅,从后随行,步武整齐,军容严肃,卅万市民夹道欢呼,五色彩纸迎风飞舞,颇为极尽一时之盛云。」所附三张照片,分别是七十军进入台北市、陈孔达对民众致谢、七十军列队。照片里的兵士,军容壮盛,穿着整齐。两份报纸不具官媒宣传义务,堪与录影内容及当事人回忆相互印证。

再依情理判断,七十军在启程当天接获的训令,可谓完全关乎军纪,部队由军长陈孔达率领来台,同行尚有警备总部参谋长柯远芬及长官公署人员,官兵自登船、启航、下船、登岸,过程尽在陈、柯眼里,其等当不至与陈仪的旨意相反,任由「群将军装脱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脚穿草鞋,步伐零乱」。

又十月十七日已近深秋,纪录影像里,基隆港欢迎的人群中,团体代表多穿西装或整齐服装,个人则穿长袖上衣(依情理,尚有内衫),下着长裤或及膝短裤,此与时令相称。登岸兵士当无流汗及赤膊以对之可能。影片中确有挑担情形,惟此系部队当时,对于轻便的粮秣军品普遍之携带方式,挑担兵士衣着整齐。至于「两旁民众观者如堵〔睹〕,啧啧称奇,以为如此部队也能打败日本人,引起误会。」此言倘真,当系民意之集合反映,褚静涛氏在书中,未注明前称赤膊、草鞋等军容低劣之出处,其论据位阶当属传闻。且坊间迄未发现有任何照片可资佐证。综上分析,笔者主张档案影像、当事人叙述及两报报导为可信。

再谈第二批来台部队六十二军一部六千余人,由军长黄涛率领,于十一月十八日在左营抵台情形,部队于当天午后四时半进驻台南市,《台湾新生报》在二十二日报导:

此间市民昨日〔笔者按:十八日〕竟日集结车站,欢迎国军,入夜彩牌灯火辉煌,料理馆多贴八折优待国军就餐字句,台南各地且已纷纷成立军民合作社,替代国军采买副食及各项必需品。

具代表性人士对当时军纪的述说

前述陈仪当局与驻地部队之于民众,其用心不可谓不良善,至于军人在社会上予民众的观感如何呢?我们先看陈仪本人怎么说:

日本军人知道军人需要人民的爱护,所以对人民极有礼貌……在台湾的日军军纪也良好,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的军队到达台湾,虽然我们自己已经认为军风纪比较算是不差,但在台湾同胞的心目中还是觉得不行。我们内地因为军事设备欠周,军队向人民借房屋住,借家具用的事是常有的,日本军队的设备比较好,平常不向民间借用房屋家具。这次我们军队到台湾,设备也比内地好,但是因为以往的习惯,还是有向人民借东西的,有时且和人民争执,不但士兵如此,官长亦然。(四之一;摘自《传记文学》2024年八月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