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观音阁老茶馆,莫要盘它!

文/侠客君;图/李忠东

编者按:12月6日,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UNESCO Asia-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公布最终获奖名单,共8个项目获奖”。其中,由天津大学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张宇团队开展申报的“成都观音阁老茶馆保护项目”荣获该奖项的优秀奖。评审团评语是:

观音阁老茶馆作为当地社区历史和社会演变的鲜活见证得到了保护。该项目面对材料老化、不当改造等挑战,仍致力于提升该地区传统茶馆类型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保留了诸如竹编框架和稻草泥浆抹灰等原始材料和建造技术。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将使用者作为利益相关者,通过口述历史和绘图研究,将他们的观点融入到保护实践中。该项目不仅维系了茶馆原本的初衷,还维护了它的质朴、乡韵和活态遗产。

点击播放

本文部分文字曾于2017年首发,现对图文升级后重发

泡茶馆是“最四川”的休闲方式,代表了川人与生俱来的悠闲和浸到骨子里的淡定。“天上晴天少,地上茶馆多”,四川茶馆甲天下,早在民国仅成都市就有茶馆近600家,当时每天泡茶馆的占到总人口的1/5。

成都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混淆在一起,让时空产生迷离……

茶馆,四川人最懂的生活

老茶馆在摄影圈中享有极高盛名,但当在街上逮谁问谁时,大多数都会一脸惘然。

“老茶馆?到处都是,你说的是哪一家?”。

茶馆相对于成都人而言,再平常不过。它是这里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习空见惯得如同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不知道是哪个“少见多怪”的摄影爱好者,突发奇想地将这些喝茶者拍成照片,发在网上,于是很多人这才恍如隔世地问“彭镇老茶馆?在那里哟?啷个不晓得呢”

生活在当代的那个时代

到这里坐茶馆的,以老年人为主,大多都居住于场镇,也有来自附近乡下的。

清早起床,洗漱早餐之后,最要紧的事,便是到这里吃早茶。一把竹椅,三尺方桌,一碗花茶,三两老伙计,或玩玩川牌,或慢条斯理地卷一枝叶子烟,半晌的时光便在吞云吐雾中,不知不觉流走了。

那怕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吃着茶,发发呆,打打瞌睡,也很惬意。

川牌是老茶馆的绝配

一位茶客坐在角落。身后的墙面,灰泥已经脱落,裸露出竹子编织的墙体,像剥了肌肤,只有骨架的身躯。墙的上半部分完好,绘满了文革时期铺天盖地的招帖画,伟大领袖神采奕奕站在墙上,旁边是“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红色大字。

他说他住在附近的乡下,距彭镇有几公里,每次赶场都会到这里喝茶。

他独坐着,抽着我递给他的烟,笑眯眯看我们拿着相机瞎折腾。他似乎没有朋友,整个上午都没看见有人和他招呼。

墙上的钟绕到十二点,他立即起身向外走。出门之后,又回过头向我挥手。

“谢烟了!”

一个孤独的茶客

老茶馆门口的剃头摊子是小时候常见的那种,它的存在很有些喧宾夺主。

摊子有两个人,师傅拿刀,徒弟负责洗头,这也是小时候常见的标准配置。剃头师傅50来岁,是一个驼背,让人想起《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著名人物。

剃头挑子

剃头摊子的设施很简单。三尺之地,一面斜挂在墙上的镜子,一把能屈能伸的老式躺椅,再加上些剪子、剃刀也就齐活了。

光顾生意的大多都是些老者。躺在剃刀下的脑袋,其实已经没有几根头发了。剃完头之后,师傅在后颈脖上的几下拿捏显然让人十分受用,还有“取耳”的绝活,也让躺椅上的人既紧张又享受,露出飘飘欲仙的表情。

不晓得这点头发还有啥子可剃的,要的是感觉

在茶客炉火之间,掺茶倒水、收碟摆碗的主要有两人。

一个50来岁的妇女,一个30来岁的小伙。小伙子赤着上身,忙碌的身影筋骨线条明晰,极具视觉张力。尤其是叼着烟,“咬牙切齿”地擦洗茶碗时,健美的身材和舒展的动作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捕捉对象。

茶倌都这么有型

中午,茶客陆续散去,茶馆里突然间便空空荡荡。

茶馆主人在一张方桌上摆上饭菜,一个80多岁的太婆从里间驻着拐杖出来也坐在桌边。 三个人便围在桌前,开始了他们的午餐。

两三个菜,但质量不错,中间有一大碗炖猪蹄,每人面前还有一大杯白酒。 在太婆的邀请下,我尝了一口她杯中的白酒。 纯正的高粱酒,甘冽醇香。

于是,中午的餐桌上我和猴哥面前也多了一杯这样的高粱老白干。

中午散客之后,一家人享受片刻宁静

彭镇距双流3公里,距成都市区也不过15公里。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都市一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

镇的老房子很多,多数是那种歪斜老旧、破败低矮的木门铺子。街上茶馆也多,几乎几步就有一家,每家的生意都是出奇地好。

最有名的这家老茶馆当地人叫观音阁,地名的由来据说是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的观音阁(止水庵),店家骄傲地告许我们“有300多年了喽”,单是茶馆的历史也有100多年的历,据说比成都的鹤鸣茶馆更悠久,是四川唯一保存有老虎灶的老茶馆。

很有感觉的茶壶

开心的女茶客

彭镇,一个仿佛定格于过去某段岁月中的小镇。那些挑扁担的、编竹框的、摆地摊的、卖叶子烟的、剃头的、磨刀的……

没错,八十年代小镇的市井百态被活生生地固化在这里。进入这里,如同走进一幅幅历史老照片,让人鲜活生动地重返童年,闻到了久违的泥土气息。

玩川牌的茶客

烟、茶不分家

到这里的拍客不难发现,这里被现代化进程抛弃的生活方式,却激发了都市人的兴趣和关注。

或许正是这里最平凡姿态铺陈出的简单、平和和悠然,恰好是穿行在钢筋混凝土峡谷中的人们最渴望得到的。

按摩这种业务,也进了茶馆

如今,这个成都最市井文化的活化石,它广泛而热闹地出现在自媒体,吸引了更多不少猎奇的眼光。

于是,本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像是一种表演。

走近它,你才会发现,我们这些猎奇者是多么的多余和扫兴!

万众盘过之后,它还会是那个老茶馆吗?

散场后,一个年轻人孤独地坐在一大堆空桌椅之间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文字|侠客君

图片、视频|李忠东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