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捐的“未来号”天桥,在30公里外的村子重生
,让很多朋友在评论区里继续补充。
万年场的川军雕塑,挪到了人民公园;通惠门的十二桥烈士纪念碑,搬到了文化公园;交大路的五丁开山,移到了凤凰山音乐公园外的北星大道旁。
很少有人提到上世纪80年代由57万成都市民和青少年捐钱修建的“未来号”天桥及上面的雕塑。大家都清楚,因不能适应骡马市交通的发展,2003年“未来号”天桥便被拆除。
图源:成都市志
很多时候,具有公共性质的建筑的消失,某种程度上带来的也是一段青春和记忆的逐渐淡去。几年后,作家桑格格在《小时候》一书中,还对此有所念及。
成都市要在骡马市十字路口建一座天桥,让我们全市中小学生都来捐款,每人五毛!——十棵大头菜!而且随便咋个都赖不脱,我只有交了,因为这座桥将要被命名为“未来号”天桥,哪个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呐!
后来,桥修好了,我每次从这座桥上过,都要对身边的人说:“看!这座桥我是捐了款的!起码有根铁栏杆是用我的钱买的!这根或者那根!”
后来长大了,回成都,从后子门走到骡马市十字路口,总觉得不对,半天反应过来:“未来号”不见了!一问,才晓得,这座天桥阻碍了道路的扩宽,拆了。我呆呆站在原地,心里在哀悼,我再也没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
图源:成都商报摄影部
在80年代的文献记录中,“未来号”位于羊市街、骡马市街、西玉龙街和后子门街四条道路的交汇处。而今,远去的不只是天桥,作为街名的骡马市街和后子门街也被人民中路所涵盖,至少在地图上是这样标注的。
除了在老照片里还能看到“未来号”的影子,它真的彻底消失了吗?答案其实是没有。
九里堤的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保存着“未来号”天桥上的雕塑。而在距骡马市30公里外、青白江的一处村子里,由“未来号”重生而来的希望小学的建筑,还在。
小时候,成都人憧憬着招手拦下辆出租,给师傅说:“去骡马市,我要去摸一下‘未来号’的栏杆。”现在,你能打网约车去九里堤或青白江继续提劲,“我入过股。”
在九里堤找到“未来号”
拆除后的“未来号”的雕塑掩映在一片树林中,很容易错过。不认识的人,只会觉得抽象,不知其所表达的意思。对于当年参与过捐赠的成都人而言,这是“未来号”天桥再经典不过的符号。
雕塑象征青少年用双手创造成都未来。它也如同“未来号”天桥的微缩版本,四只脚让人想起如同无人机形状的“未来号”天桥。上世纪80年代的工艺和审美,确实如同桥的名字一样,很有未来感。
于1987年6月18日开工,同年9月25日竣工的“未来号”天桥,它是成都市第一座四方向全互通人行天桥,由成都市城建科研所设计,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
栏杆和扶手是经过阳级氧化工艺处理过的铝合金,这种工艺苹果手机曾经也爱用。而小平台和梯步是墨绿色水磨石的材质,立柱和梯步侧面镶贴有乳白色的瓷砖,很有80年代的风格特色。
望着雕塑,又回到了80年代骡马市的十字路口。
1987年的6月18日,一群青年身着白色制服,鼓号队的同学在欢快的演奏拉开“未来号”天桥开工典礼的大幕。那二年辰,谁要是能被选中加入鼓号队,只有那么洋盘。周末也要上街打鼓,参加各种活动公开露脸。
因为采用的是装配式的方案,箱梁构件提前在工厂制作完成,晚间再运如现场吊装,“未来号”天桥的工期只有三个月。竣工典礼上,时任成都市市长和东城根街小学的同学还一起为天桥剪彩。
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都在“未来号”天桥的周围,稍远点还有太平洋百货、全兴大厦等地标。去文轩书店看了小说,又跨过天桥去吃了龙抄手。
那时成都还有无轨电车,蓝白的配色,长长的辫子。车子转弯时,驾驶员可能还会走下来拉车子的辫子。最经典的一幕是有一年,一辆双层公交车在转弯时,不小心卡在了天桥下。
桥上站满围观看热闹的、哭笑不得的成都人。
图源:成都商报摄影部
重生之未来号希望小学
原原本本的“未来号”天桥的实体部分,可能只剩下九里堤的这么一座雕塑。
而那些拆除后的天桥的废旧钢材,在拍卖后,重生为青白江的一座希望小学,捐赠方为成都市发展基金会。
废旧钢材,卖了21万9千元。2004年,拆除的一年后,延续“未来号”名字的希望小学便正式落成。眨眼间,未来号希望小学距今也已经有20年的历史。
经新都石板滩后,再继续往东七八公里,在青白江龙王镇天平堰村的乡村公路旁,我找到了这座希望小学,建筑主体仍然存在。
因缺少生源等原因,未来号希望小学在2016年后便暂时不再用作教学。如今,三层楼高的教学楼,部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
未来号希望小学具体的定位,可以搜索天平堰村村委会。村委会就在学校大门左手旁的建筑里办公,村卫生室等,也在学校内部。
据《成都商报》2019年的报道,从2004年建成至2016年间,未来号希望小学共培养了约500名学生。后来有一段时间变更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场所,供附近青少年免费运动使用。
从路边经过,只看建筑,你其实很难意识到这是由“未来号”变来的学校。昔日楼顶上未来号希望小学的校名已经不在,大楼中部象征“未来号”天桥的标志也不在。
只有一楼楼梯旁的一块碑显露出这座学校、以及“未来号”的前世今生。
顺着楼梯上到三楼,防盗门已是锈迹斑斑。防盗门是中外合资的品牌,让人相信学校的建设标准在当年肯定不低。
教室数量约摸10来间,三楼,音乐室、实验室等未被取下的牌子,也在提醒这里曾是一所学校。
在三楼楼梯的另一旁,还有一间计算机室。瞬间让人想起以前必须穿鞋套才能进机房的时刻。
未来号希望小学的入口,朝向平整、舒适的乡村公路。如今,这条乡村公路也是天府绿道的一部分。
站在学校的走廊上眺望远方,是一片清新的碧绿。油菜籽正在成熟,小麦刚刚抽穗,这是属于川西平原上最有希望的风景。
将一座拆除后的天桥,变为山脚下的希望小学,这可能是最有意义的、最美的重生。天桥由青少年捐赠而来,又回到了面向青少年和未来的希望中。
很多人都记得,“未来号”天桥是全成都市的小学生捐钱修的。准确来说,这个说法其实不严谨。“未来号”天桥实际造价为73万元,其中的31万元由成都市57万青少年参加修旧利废、义务劳动等集资捐赠。
只捐了不到一半的钱,但这又何妨。放在今天,很难再找出另一例主要由市民捐赠完成的公共建筑。那是一个努力为“未来号”天桥捐款的、美好而有希望的春夏。
1987年4月27日,共青团成都市委发出向青少年发起筹建倡议。群友@嘉佳 记得,她还在读幼儿园,捐了一块钱。想不起是念小学还是念幼儿园时捐的,但@南小月 也一定有捐。
那年,8岁的@难触及的距离 唯一的梦想就是去看“未来号”天桥。“我用一个暑假,捡了两框玻璃,换了1块钱,为了修建‘未来号’天桥。”
80年代,一块钱对学生而言是一笔巨资。除了直接向家里要钱,学生少年也走上街头,卖报纸、卖汽水,将收集而来的旧报纸、空瓶子等变废为宝。换来的镍币、角票,统统塞进了捐款的箱子。
青年学生卖力凑钱,市民给予极大支持。有人还记得,“当时一瓶汽水的批发价是1角6分钱,每卖一瓶汽水就可以为‘未来号’筹得4分钱。”遇上大方的还会直接说不用找零。
干劲十足的小朋友们,别提多开心。
近40年过去了,小朋友成长为城市主人翁,甚至快要退休,现在想起来,还是开心的,好耍的。年纪轻轻,就参与了一个全市瞩目的大项目。
尽管时间会流逝,城市会变化,但也谢谢那些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未来号”天桥的影子,让一段青春和过往被记得。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芃芃
雨后乡村真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