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色文化,延安还有什么?

想当年,千万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圣地,而今本地的青年人,更愿意去外地发展。能留住人,才是希望所在。

文|馍小贝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同意了一份文件——《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

文件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标准为“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它们是受保护的对象,也是一种荣誉,在后来的旅游业发展中更成为响亮的招牌。

此后,1986年和1994年又公布了两批名单,加上陆续增补,如今共有137座名城。

数量多了,也就不那么有价值了,就像211大学不如985一样。所以首批24个含金量最高。

其中,陕西有两个城市入选,一个不用说,自然是西安,另一个呢,是延安。

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符合定义中的“具有革命意义”,如今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红色文化。

但是如果仅仅把延安看作是因为政治原因才获此地位,那就太简单了。

在漫长的历史中,延安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蕴。比如,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就位于延安黄陵县,每年有众多世界华人前来祭拜。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延安全市16个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81万人次。有游客去过后,评价延安说:

延安虽然经济较落后,城市建设一般,但也配的上旅游城市的称号了。有浓厚的抗战红色基地,有开天辟地的黄帝故事,还有记载时间的甘泉大峡谷......

所以,当你准备去延安时,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故事。

01

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的观众可能还有印象:

秦惠文王嬴驷启用犀首(公孙衍)为大良造,大败魏国老将军龙贾,斩首八万,魏王被迫割上郡15县给秦国。

上郡,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秦昭王嬴稷时期,在这里置“高奴县”,有高出匈奴之意,这是延安建城的开始。

△秦惠文王为得胜而归的犀首驾车

西魏时,在此地设延州。为什么用“延”字?有个说法是因河得名:

延河原名清水河,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植被破坏,河水变得浑浊,甚至断流,人们希望它“绵延流淌”,所以取名延河。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在此地设置延安郡,寓意安定,出现最早的“延安”。

但真要想边陲安定,靠的还是硬实力,这一点得佩服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管理国家,搞了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如今广为人知的是第一项,修筑万里长城。

另一项叫修驰道,也就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便于皇帝出巡。

其中有一条直达北方边境,南北走向,线路比较直,也比普通驰道宽,又称“秦直道”。

这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

大将军蒙恬,率领十多万士兵和民工,用时两年半修成。

2010年播过一部电视剧《大秦直道》,杨幂主演,讲的就是蒙恬修筑秦直道的故事。

△《大秦直道》中的杨幂

司马迁曾走过秦直道全程,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廷山湮谷,千八百里。

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00多公里。

起点为甘泉宫(今天咸阳淳化县),终点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途径延安的很多县区,比如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子长,然后过榆林,到达包头。

秦以天子为圣,这条路民间又叫“圣人条”,志丹县有村庄的名字带一个“条”字,比如安条、杨条、周条......就是位于直道沿线的居民点。

△秦驰道分布图

这条道路宽30米至50米,比现在八车道的高速公路还宽。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出征,步兵、骑兵、车兵等,能齐头并进。

秦帝国对工程质量要求高,修筑直道所使用的土坯,经过高温烧制,并反复夯实,不容易长杂草,所以历时两千多年,依然能看到遗迹。

荒年时,也曾有灾民发现这么好的平坦之地,想要在上面种粮食,结果长不出庄稼,就是因为养分不够。

△丛林里的秦直道,轮廓可见

秦始皇修直道是为了国防,没想到在他去世时也用上了。

公元前 210年,他在出巡途中,病死于今天的河北平乡地带,随行的赵高、李斯,为夺取权力,秘不发丧,棺材经由直道快速运回咸阳。

此后的漫长历史中,秦直道一直发挥着作用。汉朝时,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昭君出塞、蔡文姬归汉,来来去去,都走过这条道。

直到明朝时,秦直道依然是重要的商道,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牧民赶着牛羊,南下交换布匹和日用品。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亘古不变。而延安作为秦直道经过的重要区域,发展受益于此,并留下诸多的文化遗迹。

△秦直道遗址

到了近代,1935年,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后,这里成为革命中心,一些运往延安的物资和投身解放区的青年们,也都走过秦直道的老路。

1937年10月,延安市政府成立,直隶于陕甘宁边区,这是现代延安的开端。

如今的延安下辖2个区:宝塔区和安塞区;10个县:延长、延川、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1个县级市:子长市。

△延安行政区划图(地图帝)

延安区县的名字有个特点,多与人物有关。比如以战国大将吴起命名的吴起县,以陕北革命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命名的志丹县、子长市。

就连延安,也差点变成了人名。

1947年,胡宗南攻下延安后,踌躇满志,想将延安改名为“宗南县”。他四处托人活动,但屁股还未坐稳,手下部队就遭到西北野战军痛击,最终未能如愿。

难怪彭老总评价他“志大才疏”。

2020年1月9日,西安至延安高铁开始施工,预计2024年竣工。届时,将是一条现代化的“直道”,为延安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02

当下延安的经济底色是“红与黑”,红是红色旅游,黑是石油煤炭。

延安是我国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地区。

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高奴有洧水可燃。”洧读wěi,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能点燃,是石油渗漏出来的缘故。

北宋的《太平广记》中最早使用了“石油”一词:“石油井在延长县北九十里,井出石油。”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也介绍了延长石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连环画中的沈括

在雍正时期编撰的《陕西通志》中,曾介绍延长县,“近河有凿开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 说明石油的用途一个是点灯照明,一个是治牲畜的皮癣。

真正的开采要到清朝末期了。1903年,一位德国人汉纳根,也是帮李鸿章训练北洋海军的教官,听说延长有石油,曾与洋行密谋来开采,但遭到当地人反对,未能成功。

这事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与其被人眼馋,不如自己开采。1905年,陕西巡抚曹鸿勋奏请朝廷,试办延长油矿。清廷批准,拨了8.1万两白银作为开办经费。

技术人才和设备都没有,靠从日本进口,还被坐地起价,多要了不少钱。机器到了铜川,运不过去,特派军队帮忙,数万人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才修通了到延长的马道。

1907年,陕西延长石油官厂正式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国企。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油矿,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开端。

△中国大陆最早的石油厂

70多年后,1983年夏天,延长县一位名叫刘志祥的老师,想在自家窑洞的院前垒个石床,四处寻找石板,后在县城西郊的乱石丛中选到一块十几厘米厚的青石板。

石板很脏,抬回家冲洗干净后,发现上面刻有一个半字,“廠氵”。他查阅资料,找人辨认,认定这是石油官厂的牌匾,原本刻的是“石油厂”,落款“光绪丁未孟夏”。

所以,延安这块地上,也到处都是宝。不管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

当年,延长石油打出的第一口井,被称为“延一井”,日产量能达到1.5吨。炼出煤油后,运往西安销售,中国人第一次用上国产石油。

△早期开采石油的工人

1914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曾和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当时叫标准石油公司)签订合约,合作开发延长石油,还给了对方60年的开采权。

美孚公司派人来勘察,打了7口井,但不见出油。他们因此判断,此地石油含量微不足道,交通也不便,没有多大开采价值,兴趣大减,很快撤离了。

这事引出一个观点,“中国贫油论”。中国人不服气,1920年代后,国民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多次派人来陕北勘察,最终推翻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论断。

1935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解放延长县,接管延长石油厂。10月份,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时,油厂工人送去灌制的白蜡,作为见面礼。

石油可日用和贸易,极受边区政府重视,但技术跟不上,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43年,终于迎来大爆发,年生产原油达到1279吨,相当于之前14年的总和。

石油厂厂长陈振夏,是从上海来的石油工人,立下重要功劳,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泽东为其题词“埋头苦干”,这成为油厂的优良传统。

△什么时代都需要埋头苦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关心石油工业,曾对负责人说:“在有希望的地方,你们要给每个县发一台钻机,让他们到处凿一凿。”

1952年,国家加快西北地区石油开发,但人手不够,全国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才1.1万人。

时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给中央打报告,申请部队支援。

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将驻扎在汉中的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前身为杨虎城的部队),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一个师近8000人,从陕南开赴陕北,极大地促进了延长油田的开发。

1959年,延长油矿原油产量突破万吨大关。

△1959年的延长石油

到了2005年,经过整合重组,成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这是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中国第四大石油企业,陕西最大的国企,延安第一纳税大户。

2013年,延长石油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

当年的“延一井”,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延长县石油希望小学所在地,但操场内保留了井的旧址,供参观纪念。

而旁边有“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题词,正是对延长石油有恩的康世恩题写的,他在改革开放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

△延一井旧址

03

提起延安,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宝塔山”,它是延安的符号,也是革命的符号。

宝塔山原来叫丰林山,顾名思义,山上树木丰茂。北宋时,改为嘉岭山。

当时延安是宋朝抵御西夏王国的前沿阵地,曾遭到李元昊围困一个多月。之后,范仲淹主动请缨,担任延州知府,练兵防守。

他在山上留有隶书石刻“嘉岭山”,至今清晰可见。

△范仲淹题字石刻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说的是王进得罪高俅,逃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因为延安是战略要地,能用得上人。

山上的塔,便也叫“岭山寺塔”,高44米,共九层。最初的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有说是唐代,有说是宋代,反正历代都曾维修过。时间长了,民间直接称其为“古塔”。

至于宝塔的成名,是近代的事情。

1937年1月13日, 中央机关迁驻延安,此时的塔已多年失修,塔中的木梯楼层都被当地人卸走了,几乎是一座废塔。

当时物资供应紧张,缺肉吃。一天,战士们在宝塔山修筑防御工事,休息时去塔内参观,抬头一看,塔顶的横梁上停满了野鸽子,顿时眼前一亮,不,肚子一响。

到了晚上,大家割了一大堆蒿草,在塔底下点燃。鸽子们正睡着觉,突然被火警惊醒,乱哄哄往起飞,熏死的,撞死的,直往下掉。

最后装了十几条麻袋,用七匹马驮回去,美美地饱食了一顿。

△早期荒山上孤零零的塔

在这期间,宝塔还差点被拆掉。

1938年秋天,在一次防空安全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如果没有这座高耸的塔,敌机可能找不到目标,延安就会免遭骚扰轰炸。

大家一听有道理,纷纷发表意见,商量怎么拆除。有的说用爆破,但又没有那么多炸药,有的说可以把地基给挖了,让它倒塌......

但还没等商量出好办法,敌机就飞来了,把延安变成了一座废墟,房屋几乎全被炸毁。大家只能分散各处挖窑洞住。

宝塔在不在,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拆掉的事不了了之。

△延安山间的窑洞

此后的时光,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他们写诗、唱歌、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这个突出的宝塔形象。

久而久之,宝塔就成了革命精神的象征符号。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宝塔山被作为2元面值纸币的正面图案,进入了全国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深入人心。

而1元币的图案是天安门,3元币的图案是井冈山,恰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三个地方。

如今在收藏市场,一枚宝塔山2元人民币,价值5000多块钱。

△少见的宝塔山2元纸币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返延安后,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作了长诗《回延安》,满含深情地咏道: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被一代代学生背诵,更增加了对于延安和宝塔山的印象。

还有很多人对延安及陕北的认识,来源于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

1982年,当延安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在《收获》杂志第三期,发表了路遥的小说《人生》,讲的是陕北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故事。

小说的背景是当时巨大的城乡差异,人要往城里走太艰难,所以会背叛初心。而今,这种差异转化为贫富差距。

△电影《人生》中的“渣男”高加林

路遥出生于榆林清涧县,7岁时被过继给延安延川县的大伯家,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也算是延安人。“文革”时,他投身运动,做过延川县的革委会副主任。

高考恢复,考大学时,他的志愿是北大、西北大学和陕师大,但因为政治经历,都没被录取。最后,还是故乡的延安大学收留了他。

路遥对于延安的感情是五味杂陈的,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苦难,也有他割舍不了的情感。

后来,他定居西安,但是当写作时,往往要回到陕北,熟悉的土地能给他充沛的力量。

《人生》这篇小说就是在延安甘泉县的招待所里写的,当时他32岁,满嘴燎泡,是被烟头给熏烤的。桌子上摆着整整齐齐的稿纸,地面上却到处扔的是烟头、纸团。

他就像黄土高原上劳作的农民一样,笔就是锄头,把写作当生命,也用生命来写作。

△路遥

1992年,路遥去世后,埋葬于延安大学的文汇山上。如今路遥墓,也是重要的景点。

对于他生活过的延安城,网上有一个段子《走遍延安,你就读懂了路遥的<人生>》:

人生就像在延安新城上班,早上必须上坡,日暮西山只有下坡路;

生活就象南桥,有很多路口,都是单行道,不论选择哪条路都不能调头;

心情就象中心街,几乎没有舒畅过;

事业就像嘉陵桥头,总有交警,闯吧,没胆量,不闯吧,憋屈;

理想就像军分区,知道在哪里,也常从门前过,就是从来没进去;

婚姻就像正月十五的延安老城,进出都很难;

活的好的像杨家岭的窑洞,什么活都不干,声名远扬,顶礼膜拜,谁都不敢动我一指头;

活的差的像延河水,一辈子都是低潮,谁想修理就修理。

04

《平凡的世界》开头,借新任省委书记乔伯年的口,描述了陕西省的地理人文情况:

中间一点“白莱心” ,周围全是“菜帮子” ,这就是本省大自然面貌的写照。

白菜心是关中平原,而周围的地区就是菜帮子,受困于地理条件,发展缓慢,很长的年代里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书中的原西县,少平、少安生活的地方,就是路遥的家乡延川县,那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直到改革开放后,延安凭借“红与黑”两大产业,逐渐改变了经济面貌。

尤其是最近五年时间,延安的经济发展很快。2018年,全市GDP首次超过1500亿元大关,达到1558.91 亿元,位居陕西省第六。

2019年和2020年,都突破了1600亿元。而人均GDP能达到7万元以上,位居全省第3。

也是2019年,延川、宜川两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意味着延安各县全部脱贫。

△今天的延安市

旅游业增速强劲,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疫情前的2019年,延安接待旅游人数7308万人,综合收入495亿元,GDP贡献率达到29.75%。2013年这个数字是11.22%。

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基础,延安拥有革命纪念地445处、文物7万件、旧居140多处,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遍地是革命的痕迹。

有本地人说:

上了点年级的老人都能给你讲几件毛爷爷、刘志丹、谢子长、高冈的故事,他们都很关心那段历史,也很关心国家大事,我感觉他们都能进国家智库。

旅游业需要借力文化积淀和名人品牌。比如,路遥就是延川的一张名片,在今天的延川县城,有一条河,上面修了一座超宽的桥,名叫“路遥广场”。

从延川县城向西行15公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村子,以知青旧址著名。

△延川县路遥广场

在解决了贫困问题后,延安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的短板要补。

知乎上有个问题:生活在延安是什么感觉?

好的地方是,这里空气好,天是蓝的,水是绿的。扎白头巾的老汉在山坡上放羊的情景不见了,因为植树造林,有很多放牧禁令。

但也有不少人提到,本地人思想保守,规则意识不强。比如,都2021年了,还有出租车司机拼车、拒载、强行四舍五入的事发生。

至于背后的根本问题,有一个人说的现象,值得思考:

延安人重视教育,陕西的教育资源又集中在西安,故许多延安的父母亲们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将孩子送到西安读书,期盼孩子认真读书,出人头地,用知识改变命运。

每周末,延安往返西安的动车上,总有前去探望孩子的父母,周六抵达,周日返回,不辞辛劳,只为见孩子一面。

想当年,千万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圣地,而今本地的青年人,更愿意去外地发展。

这不只是延安,而是中国很多地方的共同现象。

时代的浪潮在变,也阻挡不了,但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能留住人,才是希望所在。

离开延安的路很长,回延安的路,也很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