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未被科技吞噬 反促成创新

人工智慧基于近20年内深度学习演算法的重大突破,再加上云端运算与大数据兴起的推波助澜,成为当前在金融业应用最多元的技术。(新华社)

台湾银行家第168期:金融科技转型下一站(台湾金融研训院)

金融科技快速崛起,确实已改变金融服务的传统风貌,推动整个金融业转向数位化,并朝着自动化与智慧化不断提升。我们期待掌握科技者,能将方向导引为创造更加包容,且符合永续概念的金融体系。

2012年,金融科技浪潮方兴未艾,金融业内的畅销书《Bank3.0》出版,预示未来所谓银行(Banking)是指一种行为(即取得金融服务),不是一个场所。时隔6年,《Bank4.0》发行,强调金融长在,而银行不再,再次预言银行即将走入历史。如今倏忽又近6个年头,昔日预言究竟有多少成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在下一个6年又将走向何方?

首先,传统金融业并未如部分人士预期般不堪一击,被金融科技业者大幅取代的情景并没有发生。也许是类似的警语已听得太多,金融机构对于置身金融科技洪流充满自觉,不仅善用熟谙金融法规的优势,也凭借着在金融消费者心中建立的长远信任,稳健而积极的将科技元素逐步融入金融商品与服务,未来也将融入从业人员与企业文化。

台湾金融研训院所做的调研显示,国内有9成银行业者已经启动数位转型,3成业者自评其数位转型完成度已达50%。我国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总投资预算金额逐年成长,例如2021年国内金融业者投入金融科技发展之总金额为新台币158.59亿元,2022年增加为293.22亿元,预估2023年投入金额为369.34亿元。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新创企业历经数年竞合,渐呈水乳交融之势。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金融科技业者家数逐年增加,显示台湾的金融科技生态圈日趋完整。

金融科技技术面的几项基石经过这些年的演进,以及与金融需求间的磨合,有些技术的应用已渐为金融业者掌握,但也有不少处于摸索尝试的阶段。云端科技技术本身已相对成熟,金融机构也深知上云的好处,例如可让成本减少,业务弹性增加,还能在云端上开发试验新产品。但是大规模上云的金融机构目前仍属少数,根据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2022年的调查,全球只有少于13%的金融机构将超过一半的IT基础架构放在云端。毕竟云端迁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尤其我们的银行还可能在用现代系统执行几十年前的应用程式。不过随着国内法规开放,金融机构增加上云的程度应属必然,甚至可能因而改变部分营运模式。

人工智慧基于近20年内深度学习演算法的重大突破,再加上云端运算与大数据兴起的推波助澜,成为当前在金融业应用最多元的技术。除了擅长鉴别判断的分析式人工智慧,生成式人工智慧亦广受瞩目。目前虽因资料隐私考量,多数国银禁止公务使用ChatGPT,但已有将近半数的国银开始规划、实验或部分导入大型语言模型(LLM)。关于生成式AI的应用,预估银行业者会优先尝试将其导引至流程改善与顾客体验提升,例如升级智能客服系统,或以生成式AI转录并摘要客户服务通话。生成式AI也可协助银行内的软体工程师进行程式码开发,可提升工作效率;甚或经由行内企业版ChatGPT的训练,让员工能用来查询银行规定、草拟电子邮件并摘要会议记录等。未来应会有越来越多整合分析式AI与生成式AI的应用案例出现。

区块链在传统金融业的应用则似乎不如预期,也许和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器,与自带信任且高度中心化的银行天生命格相冲有关。那些将区块链纳入传统金融业务的尝试,时有尺寸不符、削足适履之感,相较于其他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效率未必胜出,却常常难以落地。现今区块链与金融最成功的结合,几乎都位于去中心化金融的场域。这个场域鲜少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暂时也乏人监管,看似欣欣向荣,实则潜藏巨大的监管风险,不出事则已,一出事损失都很大。现在看来,区块链在2009年伴随比特币出现,有点像是原本属于下一个世代的技术,偶然落到了这一个世代。但我们也不该忘记比尔‧盖兹的忠告:「我们总是高估接下来2年即将发生的变化,而低估接下来1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不要让自己被安抚得无所作为。」对照区块链的发展,真感似曾相识。(全文请见12月号台湾银行家;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