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 让两岸常来常往
(图/本报系资料照)
陆生访台的消息,在6月初开始出现于各大台湾媒体。其中聚焦在陆委会的作法,一开始有关单位当然以表欢迎,后来又表明专案申请须符合主旨,接着舆论矛头又指向陆生访台费用高,堪称「高级旅游团」,再到后来陆委会则表示无法回答准不准许入台,因其不是主管机关。一系列的报导下来,让人看得有如雾里看花,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直到7月15日陆生抵台,所有的准备似乎都还未来得及就绪。反之,回顾4月随马前总统赴陆祭祖,陆方所有的安排都是缜密且高效的,都不禁让人觉得应邀前来访台的暑期回访团,在台湾也能感受到尽善尽美的服务品质。台大作为参访院校之一,社团成员大约是来访的一周前,老师才告知成员们,学生交流茶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并于读书会时间讨论接待的形式。无论如何,这样的交流都是让人引首期盼的,大家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访团接待更是难掩雀跃之情。
「乒乓外交」一词在美中近代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象征着在冷战时期的敏感环境下,东西方世界一直僵持的意识形态开始「破冰」。这次访团的随行成员,有一位奥运金牌选手,她的名字叫丁宁。当我看到政治大学乒乓球队同学与她互动时,内心是十分感动的,因为原来我们也可以放下心中彼此的成见,做一些软性交流。在蔡政府执政的两个任期中,因美为抗衡中国大陆而逐渐有所亲台,台湾也在这样的国际趋势下,减少与陆互动,无论是向美持续增购军备项目,抑或是到美设晶片厂,这些都无形中刻意避开与中国大陆的直接交流,更像押宝式的选择避险把重要的晶片制程,部分转移到美国。现在的世代不同以往那般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但若两岸能够像1971年美中的「乒乓外交」那般,给彼此一个机会有来有往,这或许是一个好的重开机。
前总统马英九曾于任内对两岸关系提出「互不承认」、「互不否认」,即在宪法的定位下,两岸皆不承认对方主权,双方是一种特殊关系,彼此互不承认主权,且互不否认政权。
其实两岸事务跟所有的事情一样都是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沟通调整。两岸在这么多年的分治下,确实有了这么一点点的不同,但相互尊重是基本。当两边都有了这些善意的表态,实际作法就要搭配好,其中包括接纳不同立场的想法,不能有单方面的决断,而是共谋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最后便是有来有往,在互动之下能够让人产生期盼,希望有一天双方老百姓都可以自如的往返两岸。(作者为大九学堂第一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