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 中华之光
(图/新华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12月4日通过「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想必今年的春节,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将要更热闹的欢庆了。
春节真是一个奇特的日子。我们都知道,春节是依传统农业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而设定。它和农作的秋收冬藏,农民休养生息的四季循环是结合在一起的。台湾农村过去称除夕夜的团聚叫「围炉」,乃是在岁暮年终的餐桌上一定要生一盆炭炉,烧一锅热热的铜炉火锅,或者,把一盆小火炉放在围坐的圆桌下,供家人烤火取暖。小小炉火代表着家的温热,团聚的暖心。
而大年初一在闽南语里也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名词,叫「开新正」。「新正」意指正月初一日,开就是打开新的一年,迎接全新的一日。那是以迎禧纳福,祈愿吉祥的心情,走向未来的心愿。据考证,「新正」这名词始于唐朝,延续于宋元明,而闽南语保留了最初的唐音。
小时候,我的祖母总是说:「开新正,讲好话,全年都顺适。」当时我只是认为新年要说吉祥话,却不知它是古老唐文化的传承。
基于农业文明的春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大迁徙,本来应该随着农业文明的没落而衰颓,却不料它更加的兴盛起来。成为国定假日,且放假愈来愈长。这代表什么意义呢?
台湾现代化的时间太短,年轻一代在都会打拚,家中父老还在农村家乡守着祖产田地。在都会中迷失的失根兰花,可以在春节、端午、中秋的返乡团聚中,得到亲人的温暖。这便是为什么每年春节,台北城为之一空,而返乡的人潮塞爆了机场、车站、高速公路。
春节于是不仅是一种节庆,而是一种心灵之根,生命之源,亲人团聚、存在并不孤单虚无的温慰。那是以古老的传统,去抵抗现代化的虚无主义的文化根底,那也是春节的现代性意义。
每年春节,台湾有几百万人返乡团聚,在大陆则有几亿人奔走在春运的道途上,只为了「回家团圆」这个朴素美好的愿望。万里奔波,只为了亲人的一握。而几千年的传统,竟是靠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心,共同维护下来。这其中有多少温暖,多少亲情,多少永恒的爱。
今年互相道贺「新年恭喜」时,别忘了,春节,已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文化的荣光!(作者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