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特征的癌症,别急着治疗!手术未必是好事!

此前,美国癌症研究机构 建议,应当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改革。

其中,包括改变癌症的定义本身。并把癌症这个词,从一些常见的诊断中彻底去除。

“癌”要被重新定义

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提出:一些病变,如影响乳房的原位导管癌,并不是过去意义上让人极度恐惧的“癌”,应当去掉“癌”这个字,进行重新命名。

这样,患者就不会太害怕,也不太会寻求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乳房切除手术等。

所谓病变不等于癌症

他们许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和肺部等部位进行的癌症筛查中发现的所谓“病变”,完全不应被称为癌症。

而应当被重新归类为IDLE症状,意思是“上皮来源性的慢性病变”,意味着惰性很大的,发展缓慢的,或者很不活跃的。

因为冷酷的现实是,无数人正在接受不必要的、严重损害的诊疗方法,以治疗癌前和癌性病变,而这些病变本身很有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

“偶发瘤”是什么

近年来,高敏度筛查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发现这类所谓“偶发瘤”的可能性。

所谓“偶发瘤”,指的是医学扫描检查时意外发现的肿块或异常病变,这些肿块几乎永远不会出现任何严重的问题。

然而,一旦医生和患者得知这样一个病变的存在,他们通常会觉得必须马上进行活检、治疗,并想尽办法摘除它。这往往会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

导致过度诊断和承受不必要且过度的创伤性治疗,结果必然消弱了自身抗癌力。

其实,笔者完全赞同这一倡议。

临床上,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一般的甲状腺局灶癌、肺的肺泡癌、脑垂体微腺瘤,包括胃的肠化生、多发性肠息肉等,都是常见的惰性很强的病变。

动不动就手术,化疗放疗,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老年癌患,要注意

甚至有些专家认为某些癌症早发现也并非是好事——如高龄老年男性都会有前列腺癌,在70岁的人身上发现了,告诉他,你患癌了,然后进行一连串的诊疗,也许能再活四五年,够积极了吧。

患者还很庆幸,活到了75——76岁。但他不知道,他原本或许可以活到85岁。如果没发现,他悠哉游哉,没症状的,也许还能拖七八年;有症状,再诊疗,还能再活个四五年。不是更好吗?

对癌症我们不主张“鸵鸟对策”,不主张盲目地回避或排斥;

但对漫天乱飞的“癌症”帽子,却有重新定义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