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导引 提高摄护腺切片诊断率

▲成大医院泌尿部胡哲源医师表示,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导引的技术,医师只对投影病灶切片,可增加提高诊断率。(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2014年台湾地区摄护腺癌,为男性排名第5位癌症,死于摄护腺癌,传统摄护腺癌诊断,系使用经直肠超音波做12针切片,但诊断率约仅30%,成大医院引进新一代诊断性切片技术,「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导引切片,将磁振造影所怀疑的病灶投影在超音波影像中,可针对投影病灶做切片,提高准确度及诊断率。

成大医院泌尿部胡哲源医师表示,使用超音波经直肠做摄护腺切片,是将摄护腺体粗分为12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做1针随机切片,但超音波有其影像限制,并不容易判断出病灶;磁振造影提供多参数额外资讯,可以提供影像科医师判断最疑似摄护腺癌的位置。把事前检查的磁振造影影像,与提供即时性影像的超音波融合,这样泌尿科医师针对投影的病灶位置做切片,即可增加提高诊断率。

胡哲源医师表示,不少病人怀疑有摄护腺癌,切片又常常诊断不到,总是忐忑不安或必需接受重复切片的痛苦。成大医院率先在南部引进此一技术,且采用经会阴切片,搭配起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导引的技术,和经直肠切片相比几乎不会有任何死角,算是最大优势。而且,经会阴切片具有较干净、较不会把肠内菌带进摄护腺内的优点,但是病人需要在半身或全身麻醉下执行。

胡哲源医师指出,根据国外研究显示,融合导引切片技术只需对怀疑病灶处切片1至2针,其对临床上需治疗的摄护腺癌之诊断率便可提升30%~67%,且值得注意的是也能够减少侦测到17%~36%临床上治疗无显著益处的摄护腺癌,如此可减少病人的焦虑紧张,医生也较少机会被迫做不必要的治疗,降低因治疗产生的并发症,且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成大医院泌尿部胡哲源医师表示,磁振造影+超音波融合导引技术,试验应用在对摄护腺癌的局部治疗,目前病患术后尿失禁或性能力下降的情形很少,为值得应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