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汕看世界 评《遥远的海岸:中国海疆上的殖民扩张》
遥远的海岸:中国海疆上的殖民扩张(时报出版)
本书作者麦柯丽(Melissa Macauley)现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以及中国华南与东南亚关系史,并侧重于探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东亚、东南亚的发展。《遥远的海岸》一书,英文版原于2021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发行,该书随后在2022年获得美国世界史学会颁发之班特利图书奖(Bentley Book Prize),足见其成果受到学界同仁的肯定。
《遥远的海岸》的核心观点,主要围绕著作者对「潮州海域」的论述展开。所谓的潮州海域,并不只是潮州下辖饶平、澄海、潮阳、惠来等地的近海边疆,而是指涉潮汕移民网络所构筑起横跨太平洋、南海乃至印度洋的广袤水域,其连接中国东南、中南半岛乃至南洋群岛,促成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移民、经贸、文化诸层面的频仍交流。本书的重要贡献,正在于通过梳理十六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前期潮汕地方社会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往来,进一步探讨中国政治变化与潮州移民扩张,如何经由潮州海域塑造东南亚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之进程。借由聚焦潮州社会的移动性,本书以连结史的取径精彩地勾勒出中国东南一隅的地方反抗运动,如何通过移民迁徙与东南亚甚至近代西方帝国产生交往。
另一方面,作者亦深具世界史的比较视野,在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以潮汕移民为代表的华人社群在东南亚的占领与扩张,视作一种非正式的海外殖民活动。与西班牙、荷兰与英国等欧洲政府主导下的殖民活动不同,华人的海外扩张经验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网络发起,这具体体现在宗族、同乡等亲缘、地缘网络所构筑的领域性之上。相较于同时期欧洲国家所主导的殖民主义,明清政府反而在多数情况下时刻对海外移民保持着提防、猜忌乃至禁止的态度,因此有先行研究认为此乃造成近代中国与西欧在经济发展上分流的关键之一。然而通过跳脱传统的帝国史叙事,麦柯丽匠心别具地从作为「边缘」的潮州移民社会,重新检视中华帝国与欧洲势力在潮州海域的汇流,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点,有助于读者翻转过去对「核心」与「边陲」的想像窠臼。
就本书结构而言,除引言与结语之外,《遥远的海岸》一书共分为九章,前四章所构成的第一部分「海域恩惠的诅咒」,主要通过聚焦于明清时期海盗、帮会等族群,探讨潮州社会的地方反抗势力如何与明清帝国的禁海清乡政策产生拉锯,并在此历史背景下推动对外移民进而促成潮州海域的形成。作者巧妙地结合地方社会、秘密会党以及海外华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历史议题,从而为读者揭示作为中国东南地方社会的潮州,如何积极地参与甚至影响世界史的发展。在麦柯丽笔下的潮州,不再只是明清帝国单向宰制的临海边陲,更是近世中国与东南亚交通的关键前沿。本书第二部分「赢得鸦片和平」,则在时段上移至晚清以及民初,讲述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潮州海域势力与西方帝国主义间的角力。有别于过去传统国族主义史学以及西方中心论者倾向将晚清中国描述为西方势力的次殖民地,麦柯丽精彩地指出即便在鸦片战争后英国要求清朝开放所谓自由贸易,潮州商人却仍能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鸦片市场中扮演主导地位,甚至通过各种手段排挤、边缘化英国等外国商人。这些通过国际鸦片贸易致富的潮商家族,将巨额获利转投资金融、房地产与制造业,从而积累大量资本。作者指出这与欧美帝国主义通过垄断鸦片贸易所发展出的麻药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换句话说,近代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接触往来,并非是一方面纯粹的单向挫败,其中有许多复杂曲折的过程。除了试图跳脱「东/西方」以及「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对立叙事外,麦柯丽也进一步关注在过去历史叙事中的失语者,尤其是华人女性的地位。从留守潮州原乡的妇女,到移民东南亚的女性移工与性工作者,作者通过仔细梳理有限的史料,重新发现潮州女性在跨国移动间所展现的能动性。
综观《遥远的海岸》一书,可以发现麦柯丽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项特点:第一,善于从中国地方史的细致脉络出发,进一步连结亚洲史,并探查更为宽广的世界史脉动。第二,关注过去历史书写中被边缘化的社会基层,进而重新发掘其自主性与能动性。第三,跳脱中国国族主义与西方中心论的刻板历史论述,通过研究潮州海域的移动性,指出近世中国与欧洲海外扩张的发展异同,相对于欧洲由国家力量所支持的殖民主义,华人移民在东南亚的发展则更依赖亲缘与地缘的社群网络,对此麦柯丽称为领域主义。除了关于明清以降潮州海域以及东南亚华人等特定历史议题外,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将《遥远的海岸》与其他相关地方史、海洋史以及东南亚研究的著作对读,或许能有意外的思想启发。例如在民间社会主导下的潮州海域外,清帝国又是如何建构其对海洋的认识?不同于前人将清朝视为纯粹的内陆政权,布琮任《海不扬波:清代中国与亚洲海洋》从海洋视角重新检视清帝国的统治性质以及海疆政策,与《遥远的海岸》在视角上可谓互相发明,读者亦可以拓展阅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