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到“车+人”,多险企联合平台研发“联合定价”应对新能源车险难题

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背后,险企的“数据孤岛”困境造成了精准定价能力缺失是其中的一大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多家险企联合保代平台正以“联合定价”的方式探索应对之策。

“车主喊贵,险企叫亏”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3亿,其中新能源汽车为2041万辆,且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也意味着国内新能源车险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新能源车险却陷入了“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尴尬境地。

据中国银保信(CBIT)曾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目前社交媒体上新能源车主对车险贵的“吐槽”时有发生。

尽管保费高,但保险公司也认为“没有占到便宜”。相反,目前布局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仅有头部的中大型保司实现盈利,其余多数都是亏损状态,尤其是新能源车险业务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是几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车的驾驶行为和燃油车不同,驾驶习惯的改变使得出险率出现上升;二是出险之后的维修环节,因为新能源车智能化集成度高,车身结构与燃油车有所不同,再加上部分“造车新势力”的车型并无价格较低的第三方配件,使得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三是部分新能源车进行私车营运,即以私家车投保但实际当作营运车使用,这也使得保费无法反映出实际的风险。

多重因素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明显高于燃油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一倍。”太保财险董事长顾越曾透露该公司的情况。

如此一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某些新能源车被多家险企拒保的情况。蚂蚁保车险新能源车业务负责人张怡文表示:“某网红新能源车品牌,去年某地规模第五名以后的保险公司统一对该车险不报价,因为赔得太多。头部保司会报价,但是所有的价格都是‘一刀切’,不管你是低风险用户还是高风险用户,开车习惯好不好,统一用折扣的上限报价。”

“联合定价”能否破局?

而这种定价和承保政策的“一刀切”其实反映了险企在车险,尤其是新能源车险上的“精准定价能力”缺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传统的车险定价更多是从车的因素来考虑,但事实上,即使是相同的车型,不同车主的不同驾驶习惯、驾驶技术等往往会造成风险的巨大差异,因此人的因素才是是否发生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但险企对于这些“从人”的数据往往掌握寥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合作,去年共同研发上线了车险“联合定价”技术,将新能源车险的定价因素从过去的“从车”扩展到“车+人”,以实现更为精准的定价。5月9日这一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发布。

所谓“联合定价”模式,就是将险企掌握的“从车”数据与蚂蚁保通过关联方支付宝部分数据所掌握的“从人”数据在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从而产生“车+人”因素下的更精准定价。

蚂蚁保车险精算负责人张纪元称,“从人”定价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支付宝部分数据所勾勒出的用户特征、用户违章罚款等数据,去判断用户的驾驶风险高低。第二部分则基于用户通过支付宝完成缴费的停车缴费、高速通行费等数据进行人车绑定来判断车辆的实际驾驶人,并与之驾驶风险挂钩。同时,针对困扰险企的私家车兼职网约车的情况,用“从人”数据也可以建立起网约车模型,一方面对于风险可控的网约车可以进行报价,另一方面针对高风险网约车车主也可以帮助险企做核保拦截。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从车”因素下,保险公司只能根据车型过去的理赔、维修成本等数据给出统一定价,低风险车主和高风险车主都被平均了,但加上“从人”因子后,低风险车主可以得到更低的定价,当然高风险车主的报价也有可能高于其他渠道。同时,在新能源车即将迎来的“费改”下,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从[0.65-1.35]扩展至[0.5-1.5],险企的自主定价空间范围更大,叠加“车+人”的定价模式,可以让定价更为接近实际风险水平。

来自蚂蚁保车险服务的运营数据显示,应用“联合定价”技术后的险企车险报价平均可便宜数百元。

对于险企的赔付率,太保财险的数据分析显示,与常规模型相比,更多的优质客户转化到了联合定价这一侧去出单,整个赔付率的下降趋势也非常明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