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看中欧关系
(图/新华社)
12月7日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到中国参加中欧峰会的欧盟领导人米歇尔和范德赖恩。这是中国与欧盟领导人的第24次会晤,也是4年来双方首度线下会议,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国说希望经由峰会为中欧关系发展「指方向、画蓝图、提信心、增动力」。可是细看中欧关系的底蕴,却发现在漂亮的词藻背后总有着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隔阂,原因就出在地缘政治。
中国的欧洲战略是要联合欧洲打造一个多极的国际秩序。习近平在会见欧盟领袖时表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这个蓝图非常宏伟,可惜欧洲关心的不是高大上的国际格局,而是近在咫尺的俄国威胁。偏偏中俄关系又如此密切,这让欧洲的关切一直无法与中国对接。
研究战后欧洲的著名历史学家东尼贾德就曾一针见血指出,推动战后欧洲秩序的,不是前瞻的规画少,更多的是不安全与焦虑。可惜中国对此无法感同身受。
对欧洲而言,中国是伙伴,是竞争者,也是体系上的敌对者。由这次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担心电话会被中国窃听,而提前一天返回欧洲可看出,中欧仍须努力重建互信。
美国研究中欧关系的学者提出几点大陆在对欧关系上的失误:第一是低估俄乌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冲击;第二是过度高估自己对欧盟不同机构的影响力,想分化个别欧洲国家与欧盟的关系;第三是没有认真处理和欧洲的经贸问题;第四是轻忽了欧洲对中国联合全球南方对抗西方的在意程度;最后是误以为可以把欧洲从美国阵营拉过来,联欧制美。
很多学者都指出,就算欧洲想走自己的路,欧洲和美国的关系也绝对比欧洲和中国的关系要亲。中国要想联欧制美是不可能的。欧盟也很在意,中国总是从中美对抗的角度去思考中欧关系,而从没认真考虑过欧盟的利益。
另外,欧洲内部是有分裂没错,这次米歇尔急着赶回欧洲处理匈牙利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一事,就可窥见一斑。但中国想要玩传统权力政治的游戏,在欧洲国家间搞分化,可能又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义大利在中欧峰会前夕正式告知大陆要退出一带一路,归队欧盟,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北京在对欧外交上,许多假设与作法都必须修正。
可是中国在俄乌战争与对俄关系上又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只能从改善欧盟另一关心的议题贸易赤字上着手。欧盟对中贸易逆差已达4000亿欧元,仅过去2年就翻了1倍。尤其现在中国电动车在政府补贴下几乎淹没了全球市场,更让欧盟对中国的补贴展开调查。中国能认真解决中欧贸易失衡的问题吗?
习近平在中欧峰会上说,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这些开放能否落实,能否符合欧盟需要,将影响日后中欧关系的发展。
(作者为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