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边小摊到展店15国 它成麦当劳最新敌手

联合广场集团创办人丹尼‧梅尔(Danny Meyer)(来源.USHG集团)

商业周刊第1652期

对餐饮业来说,企业扩张成长,与坚守品牌文化,往往是两难;有人能兼顾吗?

看看美国餐饮鬼才、联合广场集团创办人丹尼‧梅尔(Danny Meyer)的体悟。

他27岁在纽约开第一家餐厅,以精致餐饮起家,旗下有麦迪逊公园11号(11 Madison Park)、感恩小馆(Gramercy Tavern)等米其林星级餐厅。不过最知名的莫过于一手打造的汉堡品牌「Shake Shack」。

2001年,它只是纽约麦迪逊广场的热狗小贩,4年前在美国上市后,急速展店,如今全球有235家店,跨足15国,常被拿来跟麦当劳相提并论,成麦当劳强劲对手。

麦当劳在近5年因面临年轻消费者流失,全球营收急速下滑23%,去年营收210亿美元(约合新台币6542亿元),正在靠着采用健康食材,改以各地授权营运模式来转型,找回消费者信心。

相反的,餐点比麦当劳贵2倍的Shake Shack,营收却年年成长,去年达4亿5千万美元(约合新台币139亿元),年营收成长率28%。它的市值超过新台币800亿元,平均每家店市值是麦当劳的2.5倍。

一般速食业强调的是效率和标准化流程,但Shake Shack则是「快休闲」(Fast Casual)的代表,强调体验,被称作是「汉堡界的星巴克」。

来到该门市,汉堡食材是采用百分百天然的安格斯牛肉,餐点是现点现做,提供个人化的口味;每家店的空间并非单一复制,而是依据在地文化各有特色;当你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员工还会与你聊天互动。

「它是时下年轻人展现Lifestyle(生活风格)的品牌。」贰楼餐饮集团董事长黄宝世解释,如同星巴克强打「第三空间」概念,Shake Shack颠覆过去传统速食业的简便、复制等印象,创造时尚的品牌风格,成为年轻人想打卡的目标。

该怎么做到扩张,并保有品牌特色?梅尔坦言,从小受到父亲因急速扩张企业而倒闭的影响,这让他创业前10年仅1家餐厅,Shake Shack在前5年也仅1家,迟迟不敢扩张。

「但我是错的,当企业背后拥有强劲的支持,就能加速展店脚步,找到平衡点。」梅尔解释,所谓强劲的支持,来自于餐厅的待客之道与用人哲学,并透过空间设计和社群聚会活动,融入在地化特色,增加客人的好感度。这些蹲马步的功夫,都源自于他在精致餐饮的学习。

比如在经营高档餐厅时,梅尔就透过「用餐情境」的发想,让餐厅的地点选择、空间设计等,都围绕着情境来走。如今,Shake Shack插旗到世界,不是靠着复制,而是融入当地生活。在日本京都门市,就与京都老舖茶屋「伊藤久右卫门」合作产品,并找来当地设计师设计日式店面。而当它来到中国上海,进驻的是在新天地当中,充满斑驳感的红砖老墙屋,巧妙结合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又如,在高档餐厅时,为了增加客人间的互动,他刻意安排相似背景的客人坐在附近,扩大他们的交流机会。现在Shake Shack旗下有健身俱乐部Shack Track & Field,定期举办跑步等聚会,活动遍及美国和日本等地,加速客人之间的连结,提升品牌价值。

这些,都是为了要做到连锁不复制。「餐饮行业越来越竞争,相较于过去,现在消费者正追求更高端的自我认同感,和真实的体验感。」梅尔认为,当餐厅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再仅是食物,而是留下更多品牌价值,就能筑起竞争优势,成为扩张时的基石。

以下摘要,整理自本刊的独家专访,以及梅尔的新书《我在世上最困难的行业中,打造事业》,揭露这名餐饮大亨的经营之道。

我的外祖父和父亲都经商,这让我身上有着好胜的特质。从小我很懂吃,10来岁,我替朋友做菜,大学毕业后到餐厅工作。27岁时,在纽约开了第一家欧式餐厅。

凭着多年对餐厅的观察,我认为,餐厅应该是提供客人款待(hospitality),而不仅仅是服务(service)。这差别在于,服务是用技术,提供产品给顾客;款待则是透过产品,带给顾客的感觉。因此,服务是独白,款待是对话。

生意人有句老话: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是过时想法、也较被动,款待的概念是主动出击,制造彼此交流机会。

我的方法是,重视细节里的魔鬼,搜集所有关于顾客的资讯。我敦促各店经理应做到 A、B、C、D,即「时刻不忘搜集点滴资讯」(always be collecting dots)。我们跟客人接触,就得记下其口味、座位等偏好,过去犯过的错,也得记录,这就能提供客制化服务。

即便是一通电话,也能让客人感受窝心。有次我发现客人订位名册里,一对夫妻要来餐厅庆祝结婚20周年纪念日,我主动致电,了解对方用餐当天的种种需求和细节等,这让对方很惊讶。

当时间一久,人们会忘记自己吃过什么菜,不过却会记得餐厅给他们什么感受。

款待客人的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有禁忌。

我认为,服务生不应问客人:「近来好吗?」这是空洞问题,只会得到空洞回答;也不要老是说:「很荣幸为您服务。」令人起鸡皮疙瘩。我倒建议可以聊:「你是哪里人?」拉近彼此的距离。

之前,线上订位系统推出,我一度担心,这会失去原本打电话的服务优势。为此,我强化餐厅的价值,将相似背景的客人,安排在附近位子,创造「意外的邂逅」,我称这是「把相同的种子种在相同的花园里」,如此才能扩大我们的社群能量。

即便客人之中可能有名人和社经地位高的人,我们一视同仁,把他当作是首次光临一样,不会给特定人士有特殊待遇,尽管这常让我遭到批评,但我们坚持民主式待客原则,才能让客人感到舒适和公平。如今在我的餐厅,7成以上都是老客人。任何公司要长久,绝不能只做一次生意。

不过,光是款待客人还不够,我认为「有智慧的殷勤款待」(enlightened hospitality)才是王道。因此,当许多企业瞄准投资人权益,我的经商优先顺序是员工、顾客、社区邻里、供应商,最后才是投资人,形成正循环。

为了找到对的人,我提出「51用人法」,情绪比专业技术来得重要。如果理想人选的得分是100分,那专业潜力的占比应是49%,款待客人所需的天生情绪技巧,应占51%。

每个企业其实就像一盏灯泡,想要吸引最多、最优秀的飞蛾。不过若是我们发现,引诱飞蛾扑向灯泡的原因,有49%是受到光的亮度品质影响,却有51%是因灯泡散发的温暖所吸引,该怎么应对?

我发现,许多企业在专业表现,看来光芒四射,但是散发的热度,却有如冷光的萤光灯。企业若要成长,要靠对的人才,情绪技巧包含5种特性:乐观温暖、智慧、敬业精神、同理心,和了解自我与品格健全。

但这并不简单,我们的教育训练采取「跟做」(trailing)制度,透过实际操作,了解员工的能力。并鼓励员工自问:「这是我真心想度过1/3人生的地方吗?」「这里能给我挑战,让我获得成就感吗?」

好的人才,就会伴随着高成本,但这投资是值得的,员工能撑起企业,因为餐厅犯的错误,就像是海浪一般,当你过了这一波,必定会有下一波,所以员工的态度要正确,如同一名冲浪手,必须时时在冲浪板上,帮企业解决难关,并为下一波浪涛做准备。

许多人认为,餐厅要做得好,得从合适的地点开始。但在我创业过程中,驱动我的是创造用餐情境,情境是一切的根本。

当我的直觉和感受告诉我,某种用餐「情境」目前不存在,但应该存在,我就会感到创业冲劲来临了。接着,我用一连串自问,强迫自己挑战现状。

自问的每个问题,都是以「谁规定……?」开头。比如说,Shake Shack原本仅是参与纽约公益活动的小摊车,但谁规定不能在小餐车,提供更好的食材和用餐体验呢?

同时,得让用餐情境加值。我的方法是,运用社区力量,创造富足感。911事件后,我们每家餐厅业绩都下滑,其中印度餐厅最严重,我们与其陷入在不确定当中,倒不如注入富足。于是,我们开始参与慈善募款活动,比以前加倍提供晚餐券,做为义卖品。这是餐厅融合社区的重要一步,增添顾客的好感。

之后随着企业扩张,我承认,过去,父亲因急速扩张企业而倒闭的前例,深深影响我,这让我创业10多年,都不敢扩张,我害怕文化会一夕改变,但,员工需要有成长的舞台。

我深信,成长的勇气,必须有放手的勇气相配合;懂得放手,让周围的代理人实现理念,才能让餐厅走出去,实现各地的用餐「情境」。比如Shake Shack现在用各区代理模式做全球扩张,但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就重新设计菜单,找寻当地设计师打造特色空间,并成立健身俱乐部,定期举办运动聚会,让餐厅成为社群的中心。

随着企业不断长大,未来难题在于世界各地合作伙伴,如何体现Shake Shack的价值,达成「连锁而不复制」的目标。现在我们各地每开设新店,都要带给人们新鲜感,必须重视新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能反映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风貌。

我们的职责,就是找到对的人才,展现他们在工作上的热情。过去我曾相信,看似聪明的组织,一定是开出烂餐厅、没有灵魂的品牌,所以我有很长时间,崇尚较笨的组织,限缩自己和公司发展。但如今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品牌能走得长久,或拥有快速扩张能耐,来自他对品牌打造的初心。

【更多报导】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652期。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