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出现过,紧盯一个变化,这是决定市场的关键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表报告称,为了提高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建议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设立股市平准基金,通过对蓝筹龙头股以及ETF的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这是官方或官方背景的重要机构,第二次对平准基金做出比较明确的表态。
(图源:pixabay)
最近一次,官方提到平准基金是著名的924发布会。当时,央行行长潘功胜被记者追问,平准基金是否创设时,表示正在研究。
既然在研究,自然需要金融智囊献计献策。作为决策部门重要的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有着特殊意义。
平准基金是做什么用的?从传统中文字面意思理解,这是平邑市场波动的基金,高买低卖,维持市场稳定。在市场非理性的时候,发挥稳定器作用,在市场过度悲观买入,市场过度亢奋卖出。这让人联想到1000多年前王安石的青苗法,只不过那是用上农业上。
市场不是过度悲观就是过度乐观,站在当前的时点,过度悲观似乎暂时不存在了,过度亢奋倒是有可能出现。
(图源:pixabay)
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社保基金对股市亢奋点位的态度。在10月12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2023年度报告》,国家队认为,“2023年上半年,市场估值较高,保持适度境内股票比例,确保风险敞口可控,进入三四季度,随着A股低迷,主动逢低加仓。”
上面这段话透露了一点,在养老金眼里2023年上半年的A股是不便宜的,甚至是贵的,养老金为了安全不得不通过“高抛”来降低风险。
2023年上半年,A股最高也就3400点。
ETF 已成股市胜负关键?
除了平准基金本身的价值,被忽视的,还有重要的ETF。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建议中,特别提到通过操作ETF,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不知不觉,ETF已经成为中国股市最有量能的一种资金方式,甚至对很多行业、公司拥有了定价权。
10月21日,国投策略在研报中写道,以权益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崛起,投资生态和底层投资逻辑正在重塑,ETF将成为主导定价力量。
(图源:pixabay)
ETF这几年的表现迅猛。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从2021年到2023年,全市场ETF规模增长近1.5万亿元,增幅达293%。
和一般资金追涨杀跌不同,ETF表现出明显的低买高卖,逆势而为特征。
以2023年为例,当年指数从年初跌到年尾,年末收盘的时候,正式跌破3000点。股市从此再度进入3000点保卫战。在如此低迷的环境下,ETF当年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
据上交所联合多家基金公司编制的ETF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底,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的ETF总规模达2.0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8.13%。2023年境内ETF市场资金净流入达5009.36亿元,同比增长71.11%。
(图源:pixabay)
2024年,市场屡屡跌破3000点,但ETF的势头更猛了。
2024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创新产品部发布《ETF 投资交易白皮书 (2024 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ETF 市场净流入金额高达4617亿元、总成交额达14.7万亿元。其中,沪市ETF净流入3528亿元、总成交额11.8万亿元,日均成交额超千亿、交投活跃度再上台阶,稳居亚洲第一位。
上交所还公布了沪市ETF逐日成交额,2024年上半年每日成交额超过1000亿。
粗略统计,2024年上半年,沪市每天的成交量平均在4000亿左右,ETF每天1000亿的成交体量,占到沪市成交量的20%以上。
据长江证券的统计,2024年,ETF逢低买入的特征更加突出。每当市场跌幅较大的时候,ETF就会以非常大的力度逆势买入。
9月24日之后,市场一片火热,成交量不断拉升,目前已经稳定在2万亿左右,ETF同样快速增长。据长江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10月11日,沪深两市非货基ETF规模,已达3.4万亿元,相较2023年末,大增89.1%。
接近九成的增速,创近十年来的增速新高。规模越大,增速越快,这样的表现令人震惊。
不断逢低买入,加上增速如此之快,结果是什么?
很多指数的定价权基本被ETF掌握,且因为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从边际定价角度看,其定价能力比数字上体现的更为重要。
以科创50为,截止10月18日,ETF规模占指数流通市值的比重已经在17.48%,在所有指数里面占比第一。
从实际行情来看,2024年9月开始的这波行情,涨势最为凶猛指数之一正是科创50。在科创50中,权重越高的股票,涨幅也往往更大。资金的变化,决定了这一切。
中国股市 正在美日化?
巴菲特早年曾在致股东信里写道:通过定期投资ETF,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自从20世纪八9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ETF在美国市场越来越重要。美国牛市长存,某种意义也是ETF为代表的被动资金,长期助推的结果。美国的养老金等资金把ETF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
据国金证券统计,从2000年开始美国市场ETF开始快速增长,从65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超过7万亿美元。
(图源:pixabay)
据独立研究机构ETFGI发布的报告,截至2023年底,美国ETF行业的资产规模达到创纪录的8.12万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加上资产增值,仅2023年一年,美国ETF规模就增加1.61万亿美元。
据晨星公司的数据,美国被动基金的资产总规模在2023年底已经突破13万亿美元,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主动基金总规模。
13万亿美元相当于90万亿人民币的资产管理体量。毫不夸张地说,美国ETF为代表的被动基金是2023年以来,美股进入AI时代后投资层面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强力的助推者。
看看成交量最大的美国ETF SPY,从2023年年初算起,SPY从380左右,一路上涨到2024年10月的577,涨幅超过50%。
2024年年初,不少机构纷纷看空美股,认为以科技七姐妹为首的美国市场开始出现泡沫。但在资金层面上,全世界的资金通过ETF买入美股,做出和机构们相反的判断。
据BP社报道,截至2024年10月,欧洲和亚太地区的投资者流入美股ETF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470亿美元,超过2021年的124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在这1470亿美元资金里,欧洲资金占了大头,投入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亚洲资金在400亿美元左右。
鸡生蛋,蛋生鸡,在ETF资金的加持下,2024年美股依然跑出了全世界的好成绩。SPY等ETF也是走势喜人,2024年至今收益率超过20%。
美股在ETF的簇拥下,似乎出现越赚越买,越买越赚的循环。似乎成为永动机,当然风险重重。
此前BP社曾经发表过一个统计,全世界各地区不同市场里,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占比情况。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占比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日本、中国台湾省以及美国。
从结果来看,这两年,日本、台湾省、美国,三地的股市几乎是全世界表现最好的。既有产业层面的原因,比如AI产业最受益的公司,几乎集中在这三个地方,也有被动基金不遗余力加持的原因。
这两年,很多人把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两国的经济有着很多共性的地方。单看股市,在ETF上似乎出现当年日本的变化。
据国金证券,日本2010年提出货币宽松计划,开始引入ETF作为救市工具。截至2023年3月,日本央行持有的股指ETF以账面价值约37万亿日元,账面价值约占TOPIX指数成分股当时总市值的5%,日本央行成为日本股市第一大股东。
非常有趣的是,在日本央行通过ETF大笔购入股票的时候,外国投资者也在加码日本股市。两者共同拉抬,就结果来说,也是彼此受益。
日本股市的长期资金变化,让人想起当下的中国股市。在9月24日之后,随着中国股市的上涨,外资也通过ETF和内资形成某种共振。
BP社报道,截至10月11日当周,总计有54.4亿美元流入在美国交易的新兴市场ETF,其中,跟踪中国股票的ETF吸纳到51.5亿美元。为首的是iShares安硕中国大型股ETF,吸金规模达到了25亿美元,而德银Xtrackers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ETF录得单周流入创下了纪录最高的15亿美元。
这是过去中国股市从来没发生过的。
如果A股的变化和日本乃至美国市场趋同,可能出现的另一个结果是,加快去散户的过程。
在前文日本股市的那张图里面,可以看到,随着日本央行和外资不断买入股市,日本个人投资者的占比下降。2024年,中国ETF领域出现类似的情况,金融机构占比上升,而个人占比下降。
(图源:pixabay)
据长江证券统计,2024年上半年,ETF出现明显的机构化倾向。根据2024年基金中报披露,今年上半年ETF份额共增长2240.64亿份,其中1957.95亿份来自机构投资者,占比87%,个人投资者贡献282.69亿份,占比13%。
上交所发布的《ETF投资交易白皮书》里,有类似的态势。截至6月末,沪市ETF持有人共658万户(未穿透联接基金),较2020年底增长61%,其中机构投资者持仓达1.3万亿元、占比超70%,持仓比例较2023年末增长7个百分点,持仓规模增长31.8%。
要知道,在2024年之前的三年里,个人一直是ETF增量资金的重要贡献者,占比一直在50%左右,2020年甚至是ETF的绝对贡献力量,占比超过80%。
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的统计,私募也在大举参与ETF。
截至2024年10月22日,一共有116家私募证券管理人旗下产品在上市伊始就出现在新成立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之中,从上市交易公告书统计,共涉及95只年内上市的ETF,合计私募“打新”持有ETF份额达27.62亿份。
9月24日之后,国家队如何入市一直备受瞩目。借助ETF,可能会是未来国家队入市的主要渠道。
(图源:pixabay)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ETF基金披露的2024年二季报显示,中央汇金持续买入3只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中央汇金持有这4只宽基ETF总市值接近3100亿元。
结合上述ETF的一季报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央汇金申购这4只宽基ETF,总耗资或达2330亿元。
10月21日,BP发现,中央汇金似乎在通过发债等方式获得资金,进而借助ETF工具,进入股市。
当天,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增发了150亿元人民币的中票24汇金MTN007,并增发了90亿元的中票24汇金MTN006。完成发行后,中央汇金今年累计发行债券达2070亿元,较去年同期翻倍,并创年度纪录新高。
2070亿增发的债券和2330亿买入的ETF,金额非常接近。
10月21日,央行发布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结果公告。
公告显示,为更好发挥证券基金机构稳市作用,人民银行开展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次操作。本次操作金额500亿元,采用费率招标方式,20家机构参与投标,最高投标费率50bp,最低投标费率10bp,中标费率为20bp。
根据10月18日,央行发布的《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各参与方如果想获得SFISF工具,需要用股票ETF等资产抵押,在费率招标后,获得的资金,用于股票ETF等投资。
这是滚雪球,ETF的杠杆率会在SFISF工具被进一步放大,意味着机构的力量会不断加强。
据长江证券统计,截止10月10日,主要ETF的资金结构如下,除了科创50、创业板50、科创100之外,机构已经是主导性力量。
ETF会不会成为做空工具?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ETF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成为坐上牌桌的不可忽视的力量。问题来了,如果市场有什么变化,ETF会不会成为市场的软肋?
(图源:pixabay)
从港股的情况来看,有可能出现。十一节假日的时候,国内不开市,港股走出了非常凌厉的走势,可一到10月8日,港股市场立马变了样子,连续大跌。
事后来看,港股的ETF反向工具,在10月8日那一周,获得大笔买入,买入金额高达2.9亿美元,创有史以来单周最大买入纪录。同时,港股ETF还遭遇天量撤资,单周流出资金10亿美元,创2015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资金流出纪录。
当买入力量转为卖出,再配合做空工具,市场就可能出现香港市场这样的震动。
在A股市场上,目前有科创50 ETF等期权工具的,理论上具备做空的条件。从市场走势来看,每次ETF期权交割日前后,本身就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根据《一图读懂市场》公众号的文章,2018年到现在,每个月的ETF期权交割日前后3天全A指数的涨跌发现存在明显的日历效应:交割日前3天及交割日当天通常是下跌的,交割日后3天市场通常触底回升。这样的规律,可以用来套利,也可以用来做空。
(图源:pixabay)
最近,有声音表示,中国应该学习韩国,禁止一切做空工具。也许就是担心强势反成软肋。不过,即便彻底禁止做空,也可能在ETF上出现破口。看看香港的情况就知道,获利资金一旦落袋为安,本身就起到空的作用。难道这个世界真的能够没有空吗?
还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报告中建议的吗?借助ETF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现在国家队和个人整体看都是单向买入,如果未来出现资金流出,猜猜会发生什么?希望到时是排好队,有序流出。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青城桢楠编辑:椰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