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中国展示能源转型雄心与成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二八”翻转,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刘梦生 巴库报道

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11月24日凌晨闭幕。在去年阿联酋迪拜举行的COP28上,各国在气候谈判中达成了历史性首份共识,作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效率翻倍和可再生能源产能提升三倍的重要承诺,并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今年的 COP29上,主要议题是气候资金问题,各国未能就如何跟进化石燃料问题达成一致,将于明年在巴西举行的COP30上再进行讨论。

不过,中国已经在其中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能源转型责任。提前6年多实现 “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根据最新预测,到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合计需要达到93.2~107.0亿千瓦,中国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也将实现从“2:8”向“8:2”的颠覆式变化。

化石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2023年全球气温已经比工业化之前上升了1.45℃,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日趋紧迫。

在今年COP29的国家领导人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今年1月到9月,全球平均表面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出约1.54摄氏度。

其中,能源活动贡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6%,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按照国际能源署(IEA)此前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化石燃料产量需减少55%才能实现1.5°C温控目标。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全球正在从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加速进入电力时代,这一变革也将重塑全球产业布局。中国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清洁能源产能快速增长,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能源转型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希望中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在加速本国能源转型的同时,助力国际社会从中国的绿色发展中受益。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5.5%提高到26.4%。与2012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6%。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熊敏峰表示,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创新优势和过硬品质加快推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能源转型。目前,中国的《能源法》也正式表决通过,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能源供应低碳化是能源供应侧转型的主要途径,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要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能源转型要始终坚持“先立后破”,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和电力系统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的基础上,煤电一边从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备用电源逐步转型,一边自然退役。到2035年,煤电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的角色更为明显,发电小时数将不断降低。到2050年左右,煤电主要作为电力系统的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保障作用。

在“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中国角边会上发布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预测,到2060年,中国发电总装机需要达到105.3~118.2亿千瓦,是2023年的4倍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到96%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3%~94%。

在这个过程中,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也将大幅增长,分布式光伏发电潜力最大。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合计需要达到93.2~107.0亿千瓦,风电装机为29.5~34.6亿千瓦,光伏装机为63.7~72.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占中国风光装机之和的2/3左右。光伏发电装机中,分布式光伏占70%,居于主导地位。

吕文斌表示,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从能源装备需求看,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将达到100亿千瓦左右,中国风电光伏设备的资金需求将从2023年2万亿元/年左右增长到2060年6万亿元/年左右,未来三十多年投资需求累计超过160万亿元。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实现“二八”翻转

2023年被视为中国非化石能源增长的一个标志性年份,在这一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3.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过,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17.9%,供给和消费两端仍有较大的差距。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新能源可靠替代促进全球碳中和》报告显示,新能源具有高装机、低电量、弱保障特性,与同容量火电相比,可发电量约为 1/3~1/4、保证出力约为 1/20 倍、功率波动与火电可调出力相当。在现有条件下,“保供应”和“促消纳”需常规装机增长同步于负荷和新能源装机增长。

“中国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光看装机量,需要把装机变成有效的发电能力,需要注重新能源的可靠替代。”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涉及能源电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通过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协同发展,将推动电力与产业布局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新的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范式。

吕文斌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量一半以上。如何跨越“油气时代”直接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替代煤炭,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可循。能源转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突破绿色、经济、安全的三重制约,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安全保供、稳定就业等各种因素,才能持续推进。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分析认为,2022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按电热当量法计算)为49.0亿吨标准煤,之后先上升后下降,预计2060年比峰值下降1/3左右。2022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7.6%,化石能源占比为82.4%;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85%左右,化石能源占比为15%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将实现从“2:8”向“8:2”的颠覆式变化。

这种颠覆式变化的信心来自于何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认为,电力和氢能成为支撑中国终端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兴力量,尤其是“十四五”期间电力将取代煤炭,成为中国终端能源需求的最主要品种。电力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从2023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40年的44%~45%和2060年的59%~62%。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同时不再特定指向电能替代,而是要求“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

今年COP29达成的《氢能宣言》中也重点提到:“扩大可再生、清洁和低碳氢能生产,同时对现有的未减排化石燃料产生的氢进行脱碳。”此举旨在扩大绿色氢能生产(目前每年 100 万吨),逐步替代化石燃料产生的 9600 万吨氢气。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显示,氢能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从目前约等于0%提高到2040年的2%左右和2060年的12%~14%。2060年,氢能将成为中国终端能源需求的第二大能源品种。

北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氢能在大规模跨季节储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储能电池可以短时储能,但时间和容量有限。而且氢气与天然气的共用能力是很强的。在传统能源密集型产业及新型氢能应用场景,如分布式能源、供热、冶金、化工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2030年前有望实现氢能的规模化商用场景落地。

而在企业层面, 中国大唐副总经理李建伟在会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大唐正在推动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主要用能领域电气化进程,积极探索绿氢氨醇等零碳能源。

“中国的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要从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供应低碳化、能源供需互动化、能源科技产业化、能源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同步推进能源转型,同时加强能源转型国际合作,共同探索能源转型之路,在推动中国能源转型顺利前行的同时,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吕文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