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时隔11年再现负增长 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
(原标题:CPI时隔11年再现负增长,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
随着猪肉价格继续回落、油价下跌,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11月份CPI同比增速转为负数,这是2009年2月以来CPI同比涨幅再次进入负增长区间。
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PPI同比下降1.5%,环比上涨0.5%。
多位专家分析,CPI负增长或延续至明年一季度,但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短期内物价因素也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明显影响。
CPI上一次出现连续负增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从2009年2月至当年10月。和上次主要由内外需同时减少造成物价下降不同,这次主要是受猪周期的驱动。
CPI负增长,一方面与基数效应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持续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节后才开始回落,高基数效应预示了今年下半年以来CPI增速将呈现持续回落趋势。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由升转降是带动CPI超预期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从同比看,CPI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降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涨幅回落。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9%和19.6%。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11月猪价继续下探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生猪供给持续回暖,推动猪肉价格逐渐下行,但冬季进入猪肉消费旺季,短期将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能繁母猪存栏3950万头,同比增长32%;生猪存栏3.87亿头,同比增长27%,目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88%左右。中长期来看,供给确定性回升推动猪价进入下行通道。
而11月中旬以来,一度连续走低的猪肉价格重新抬头。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11月23日~27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7.43元,环比上涨1.6%。12月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1.79元/公斤,比12月3日上涨0.9%。
对于未来短期内猪肉价格的走势,农业农村部表示,随着冬季特别是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消费将持续增长,但是生产恢复将会带动猪肉供应明显增加。据测算,明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将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左右,虽然元旦春节期间消费增加可能会带动猪肉价格出现一波上涨,但总体将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
从传统定义来看,通货紧缩指的是市场上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况。11月份CPI和PPI同比双双掉入负值区间,是否意味着我国进入通缩时代?
市场普遍认为,虽然11月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负增长区间,但据此判断经济陷入通缩缺乏依据。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我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
他分析称,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受猪肉价格主导,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够反映经济真实需求,本月核心CPI同比增长0.5%,已经连续5个月持平于这一增速,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食品价格的回落以及去年同期基数的抬升将令CPI继续承压,短期内CPI同比可能继续处于负区间。业内预计CPI同比仍将维持一个季度左右的负数区间,而PPI同比将在基数效应下于明年一季度快速回正。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预计在猪肉下行周期启动和海外疫情二次暴发的冲击下,未来国内物价面临一定的负增长压力,但随着国内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和疫苗陆续投入使用,我国物价陷入负增长的持续时间有限,预计从2021年二季度初开始,国内CPI和PPI大概率重回正增长区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第一财经分析,展望2021年,CPI同比大概率呈现“U”形走势。随着疫苗的成功研制以及大量投放,明年服务业PMI大概率持续位于高位,预计核心CPI月度同比大概率前低后高。同时,在国际油价以及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价格上行的背景下,叠加低基数,明年上半年PPI同比将稳步上行。
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CPI、PPI同时进入负区间会否影响货币政策的节奏?伍超明认为,一是货币政策观察期或有所延长,疫情期间对冲性政策的正常化退出节奏、力度或有望放缓,但绝对不会出现“政策断崖”。短期内CPI、PPI同时为负,反映出实体经济需求端有待进一步稳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有待提高,加上猪肉高基数效应、CPI基期调整的影响,未来数月CPI持续为负的概率偏大,会对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形成一定的干扰。
二是物价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总体有限,央行短期不会因此而降息。国内经济持续修复,2021年一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在15%以上,环比折年率也将达到潜在增速水平附近,不支持货币政策大幅宽松而动用利率工具。
温彬表示,临近年末,跨年资金需求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五年一大调”的制度惯例,国家统计局将在明年对CPI构成分类及相应权重进行调整。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CPI等不包含资产价格的通胀指标原本是很多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核心变量,但在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下,这些指标已很难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长期可靠的标尺。
近日央行《政策研究》专栏发表了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前央行行长周小川题为《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文章。周小川指出,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是当前通胀度量的一个突出瑕疵,而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通胀失真。资产价格已经到了必须纳入通胀考虑的时候。
资产价格纳入通胀指标虽有其必要性,但短期内依然难以实现。哪些资产应该被纳入,各自的权重怎么定,如何动态调整,对这些问题,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
陶金认为,2021年的CPI基期大调整,很可能会延续2016年基期调整时的大框架,比如进一步提高居住项在CPI统计中的权重,使得CPI能够更好反映民众生活成本的变化。至于要将资产价格纳入CPI或是推出新的通胀指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