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欧洲炒热台湾议题 只为民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崔洪建。(摘自网路)
崔洪建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长期研究国际关系、欧洲问题和中国外交。目前也是中国欧洲学会理事。
崔洪建2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在地缘政治变化和疫情冲击背景下,中欧关系近两年经历少见的麻烦不断和起伏不定。中欧关系概括而言,经贸相互依存格局仍稳,但政治和外交摩擦增多;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共识基础尚在,但分歧和矛盾被日益放大;作为战略伙伴合作空间很大,但被导向竞争、甚至对抗风险上升。不过,即便一些人拚了命想将「台湾议题」摆上中欧关系的桌面,也改变不了台湾的前途命运。
崔洪建表示,欧洲出现不少「麻烦制造者」,在给中欧关系制造麻烦。手法之一,是淡化中欧关系的积极面合作面:利用欧洲要做「地缘政治玩家」的抱负,将中国当作战略博弈对手,带偏「战略自主」方向,造成对华认知严重失焦。眼下的欧洲舆论谈论来自中国的「挑战」,成为时髦,甚至是「政治正确性」的体现。
崔洪建称,手法之二,是挟「民意」而生事端:欧洲正经历政治共识松动、民粹意识泛滥变动期,民意不满菁英政治情绪上升,各国政府执政压力和欧盟机构合法性问题都在增大。「民意」成了可在任何对华议题扮演「不满者」和「批评者」角色的道具。问题是,欧洲民意需要多大比例才能了解中国实情、中欧关系全貌?要多少专业知识才能搞清楚中方反对「代表处」更名与坚持「一中原则」之间的重要关联?
手法之三,是利用中欧制度差异,玩弄政治人物、立法机构、民间团体之间的「不对称博弈」:此手法充分体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欧盟立法机构炒热「台湾议题」上,为迎合民粹意识、塑造「不畏强权」形象;一些立法机构不断抛出各种「决议」「规则」,挟「民意」自大,要坐稳对华「共同决策者」位子。挑动「台湾议题」不能带来实在好处,反而使民生福祉、经济发展、中欧关系,可能成为牺牲品。
崔洪建建议,中方对欧交流和传播,要和麻烦制造者针锋相对,要弄清楚欧洲舆论和民意的底层构造,着眼着力于「沉默的大多数」,营造出让真实民意、而非虚妄臆断,成为欧洲制定对华政策依据的氛围。即便一些人拚命想将「台湾议题」摆上中欧关系的桌面,也改变不了台湾的前途命运,只要坚持走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的大道,就一定能迈向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