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基因上半年预亏近4亿,“盈利稳健标杆”如何在IVD行业探路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李佳英 广州报道7月11日,达安基因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亏损3.5亿至4.3亿,净利润同比下降206.76%至186.90%。对比去年同期约4.03亿元的盈利水平,达安基因在2024年上半年由盈转亏。

对于这一反转,达安基因将其主要归咎于市场需求萎缩与集采政策下的价格调整。加之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额外冲击,尤其是参股公司安思杰股价波动,直接致达安基因净利润减少约2.5亿元。

曾被誉为盈利稳健标杆的达安基因,在2020至2022年间曾连续三年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然而,随着核酸检测常态化的终结,其业绩急转直下。2024年一季报已显端倪,营收同比减少1.85%,亏损达3.63亿元。

其实,整个IVD行业亦未能幸免,迪安诊断、华大基因、仁度生物等均面临业绩滑坡。新冠核酸检测业务萎缩后,如何保持增长似乎已成为共同难题。

上半年预亏近4亿元

曾以稳健盈利著称的达安基因,在2024年上半年却遭遇了盈利神话的破灭,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将出现3.5亿至4.3亿元的巨额亏损。与去年同期约4.03亿元的盈利相比,实现了从盈利到亏损的转变,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206.76%至186.90%。

对于业绩下跌,达安基因解释称,受市场需求减少及集采价格调整影响,营业收入减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因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约为-2.5亿元,此部分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这意味着,由于如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达安基因的净利润减少了约2.5亿元,即2024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亏损区间为1.3亿元至1.8亿元。翻阅历次财报可以发现,达安基因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受参股公司安思杰的股票价格变化影响较大。

其实,达安基因此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盈利水平。2020至2022年间,其实现了连续三年营收、净利润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阅财报发现,2020至2022年,达安基因的营收分别为53.41亿元、76.64亿元、120.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49亿元、36.18亿元、54.12亿元。

然而达安基因已从“盈利神话”的光环中跌落,自2024年起,便陷入亏损泥潭。根据达安基因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报告期内营业总收入约1.98亿元,同比下降41.85%;归母净利润亏损3.6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约1093.65%。再从2023年同期盈利约4.03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预计亏损3.5亿至4.3亿元,达安基因经历了一场从盈利至亏损的急速逆转。

正如达安基因所言,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取消,市场需求减少。核酸检测业务量锐减后,多家IVD企业业绩普遍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达安基因2023年营收降至11.81亿元,同比大减90.20%;归母净利润降至1.05亿元,同比减少98.07%。

面临诊断业务减退的还有迪安诊断、华大基因、仁度生物等企业。迪安诊断2023年营收为134.08亿元,同比下降33.89%;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78.56%。华大基因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降幅创上市以来新高。营收水平从2020年的83.97亿元高位一路跌至2023年的43.5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四年间从20.9亿元骤降至9290.04万元。仁度生物也在2023年陷入业绩下滑,其当年营收约1.64亿元,同比下降45.89%;归母净利润825.93万元,同比下降64.60%。

多家企业直言,行业周期影响及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大幅减少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未来抗新冠感染的分子检测市场规模也将持续下降。据沙利文报告,中国分子诊断市场按疾病领域可分为抗感染(新冠)、抗感染(非新冠)、抗肿瘤和其他板块。其中,抗新冠感染的分子检测市场规模自2023年骤降至49亿元后,预计2025年降至12亿元,2030年甚至仅1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分子诊断抗感染(非新冠)市场规模仍然可观,预计2030年将达到249亿元,2025年到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5%。

全面进入IVD以求止亏?

在此背景下,多家企业纷纷发展新增长点。其中,达安基因则是选择全面进入IVD领域。

财报显示,达安基因业务范围涵盖了以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生化诊断技术、POCT等诊断技术为基础的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服务等诸多领域,以传染病、精准医疗、血液筛查、公共卫生、仪器耗材、科研服务等多条产品线全面布局体外诊断产业。

IVD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汇集了临床医学、机械、免疫学、生物化学等众多前沿技术,产品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企业运营对资金需求旺盛。而达安基因陷入业绩滑落困境后,其研发投入也似乎受到掣肘。

值得注意的是,达安基因的研发投入由2023年的11.23亿元减少至5.3亿元,同比减少52.84%。同时,较高的应收账款也似乎成为其发展负担,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达安基因仍余18.72亿元账款未收回。

在几轮大规模集采后,达安基因分子诊断试剂产品的终端售价大幅跳水,但销量增长并未如预期般显著,反而呈现出生产与销售量双降的态势。

财报显示,达安基因2023年试剂盒销售量同比暴跌72.13%至1567.94万盒,生产量亦减少64.79%至1950.24万盒。此外,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加剧了库存压力,库存量同比激增238.32%至5427.1万盒。

在业务模式上,达安基因透露,当前以产品销售为主,特别是分子诊断产品。服务方面,达安基因曾从事ICL(独立医学实验室,亦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检测业务。但自云康集团计划上市后,于2018年10月开始,ICL检测服务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目前,达安基因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科研技术及公立医院的LDT项目上。达安基因也在年报中表示,分子诊断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市场,POCT、LDT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其实,在分子检测行业中,实验室配备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并以LDT的形式提供检测服务较为普遍。在中国市场,LDT作为IVD模式的前置或过渡阶段,又或许因其能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而备受青睐。

对此现象,东吴证券指出,只有获证后,IVD产品才能独立销售,否则只能镶嵌进整体的LDT服务,医疗机构无法直接使用。尤其对于那些拥有丰富医院资源的分子诊断企业而言,LDT模式能高效复制产品推广经验,实现销量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LDT行业的历史相对较短,尚未建立LDT行业的全面监管框架,目前仍在规范发展中。诺辉健康便曾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就LDT服务事项咨询后获知,不会因过往提供LDT服务而受到处罚,国家药监局也不会直接监管LDT服务。

那么,达安基因在服务之外的表现又如何?达安基因曾在答复投资者疑问时表示,分子产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免疫产品,稳定的销售,在整体营收中占据重要位置。相较于前两者,生化产品目前的收入占比比重较低,但作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有望在日后成为收入新增长点。

此外,达安基因还积极展望IVD产品的国际化前景,认为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特别是分子诊断试剂领域,国产品牌在性价比上的优势将助力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份额。

然而,在达安基因摩拳擦掌计划全面进入IVD行业之际,来自新产业生物、迈瑞医疗、亚辉龙等同行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东吴证券指出,从市场动向来看,以新产业生物、迈瑞医疗为首的企业正加速出海,其中新产业生物海外业务比例已占30%以上。在大量高出海比例的IVD企业中,安旭、九安等海外收入占比更是超过90%。

在激烈竞争中,达安基因能否实现转型升级、业绩稳健增长,还需时间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