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第三、第四期人數明顯上升 醫曝:可能是「這原因」

大肠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且第三、第四期患者明显上升,医师呼吁,定期做粪便潜血检查或大肠镜检查,及早发现病兆。本报资料照片

大肠癌发生人数连续15年位居第1位,110年癌症登记资料分析结果才洗牌,退居第2名。不过,今年公布的10大癌症死因,前三名为肺癌、肝癌、大肠癌,比较死亡率数字,肝癌已逐渐降低,肺癌因为低剂量电脑断层早期发现,也有所降低。大肠癌却居高不下,且第三、第四期患者明显上升,医师认为,跟新冠疫情有关。

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秘书长、马偕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治医师赖正大表示,目前的癌症登记资料,统计时间至2021年,当时正值疫情严峻,医疗量能全在防疫,并严格执行医院人员管制,即使要至医院进行健康检查,也要先进行PCR检验,大大影响了民众意愿。

赖正大指出,近二年来,第三、第四期大肠癌患者确实有增加趋势;而40岁至50岁发现大肠癌的人数也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这年龄层大多是员工健康检查时发现病兆。及早筛检是防癌关键,发现的早期癌症比率高,癌症存活率的关键是「期别」,以全国平均值来看,第一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达9成。

日前,健康台湾推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聚焦心理健康及癌症防治,赖清德总统提出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的目标,政府也宣布2025年将下修大肠癌粪便潜血检查的年龄,由原本的50至74岁,下修到45至74岁,有家族遗传病史的高危险族群,也将下修到40岁至44岁。

筛检后,出现异常就需要追踪确诊,后续的「阳追」也非常重要,赖正大认为,筛检之后的阳追率是降低癌症威胁的指标,建议可参考产假模式,雇主应给予「阳追假」,让员工可安排接受进一步检查。

大肠癌为消化道系统,俗话说「病从口入」,大肠癌大部分是吃出来的,后天不佳饮食作息导致细胞生长异常。赖正大指出,部分大肠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基因突变长出腺瘤性瘜肉症。不过,瘜肉癌变大肠癌,一般来说需要5-10年的时间,可以靠粪便潜血检查、大肠镜检查发现病兆,及早切除以杜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