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年龄下降!医分析6原因:症状易误判
大肠癌是台湾常见癌症之一,而全球各地的大肠癌发生年龄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究竟为何?(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大肠癌是台湾常见癌症之一,而全球各地的大肠癌发生年龄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究竟为何?对此,肾脏科医师王介立引述一项国外研究,共分析出6大可能原因,其中提及年轻患者往往肿瘤长在左侧结肠,多以出血、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表现,容易被误判而延误治疗时机。
医师王介立在个人粉专发文表示,根据2022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的一篇综论文章,分析出大肠癌年轻化的可能原因。首先是生活型态与饮食习惯的转变,由于过去数10年来饮食逐渐「西方化」,例如高红肉、高加工食品、精致糖类与含糖饮料的摄取增加;同时全谷物及富含植物性纤维的食物比例却相对下降,使肠道菌相受干扰,导致慢性发炎及促进肿瘤生长的环境。
其次是肥胖与久坐行为盛行,王介立指出,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有这2风险因子,被认为与早发型大肠癌的增加有关。而肥胖可能透过代谢、荷尔蒙和肠道菌相的改变,提升罹癌风险。再来是肠道菌相失衡,因饮食与生活型态的因素改变肠道菌相组成,增加有害菌并减少有益菌,使得结直肠黏膜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状态,进而提高早期产生肿瘤的机会。
再者是遗传因素与家族史,王介立提及,虽多数早发性大肠癌为散发病例(并非明确遗传突变引起),但整体来说,年轻患者中具遗传性大肠癌症候群(如林奇氏症候群)的比例较年长患者高。不过,他也强调,家族史并非所有早发病例的主因,仍有许多为无明确家族史的年轻病例。
另外是早期筛检与诊断盲区,王介立说明,传统上大肠癌筛检建议于50岁后开始,因此许多年轻患者因症状不明显或延误就医而在较晚期才被诊断出。此外,许多年轻人缺乏固定的家庭医师、保险与筛检资源,往往导致诊断延迟和病程进展。
最后是临床特征与诊断困难,王介立表示,年轻患者往往在左侧结肠(尤其是直肠)出现肿瘤,并常以出血、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呈现,这些常被误判为良性问题(如痔疮、肠躁症)而延误诊断。
大肠直肠癌已连续10年名列国内10大癌症发生率首位,盛行率为男性第1、女性第2。根据国健署公告,114年起,大肠癌公费筛检将年龄层从「50至74岁」扩大至「45至74岁」及「40至44岁具家族史」民众,建议符合资格者应定期接受免费粪便潜血筛检,若检查阳性务必进一步接受大肠镜检查,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