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学生调查: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于近日结束。在过去一个月的征求意见中,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热点,屡被提及。外来务工家长不仅渴望孩子在城市中能上学,更渴望孩子在学校中好好上学。但与城市孩子相比,因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求学中表现出的劣势很明显,所以更需要关爱。
工农村中学坐落于滨海新区河北路上一条巷子内。校内只有一座两层教学楼,除了常规的上课教室外,并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内唯一的操场——铺着柏油的狭小的篮球场,已起了不少的小坑,承担着校内工农村小学、中学的全部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该校王校长坦陈“条件比较艰苦”、“师资力量也不是很强”。
目前工农村中学共有300多名学生,其中88%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有些班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到了97%。吕老师是这所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同时是初二某班班主任。谈起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吕老师首先提到的就是“家庭学习氛围不好”。
缺少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寒假回来,不少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不是进步而是退步。面临假期中家长彻底“放羊”式管理,吕老师很无奈。不过,也不能因此责怪那些孩子的家长。一位来自安徽的初一男孩告诉记者,家里只租了一间房,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后,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氛围。
据了解,学校内的许多学生很小时就跟着父母来到了天津,但如今依然居无定所。滨海城区内房子租金贵,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就在很远的地方安家。许多家庭在一起租房住,学生并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甚至一张专用的书桌也没有。
相对于较差的居住条件,吕老师更忧心家长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中小学毕业的居多,初中毕业已很不错了。”从孩子的学习状态,吕老师能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班里一些学生自暴自弃,感觉读书没什么用,只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另外一些孩子认定读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学习非常刻苦。
南开大学研二学生何志坚大学时曾到打工子弟学校做过一年的志愿支教,他对此表示了隐忧:“这两种倾向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与城里小孩相比,他们更需要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
视野不够开阔
“班上有三四十个学生,其中许多孩子来天津十几年了,但至今都没去过北京。”吕老师认为主要是家长没有时间,更没有意识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
两年前,吕老师在市内中学教书。来到工农村中学后,她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从提出的一些问题来看,市区内五六年级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在这里初一学生却很难理解。”学校内地理、历史老师有更切身的体会:除了课文内的东西,不知道其他的东西。
经过随机询问,记者发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里没有电视,许多家长不看书,也不爱看书,孩子们就不怎么接触课外书。当问起多长时间去一趟市区时,有些孩子还要仔细想一想上次是什么时候去的。每逢老师领着学生到市区参加活动时,这些孩子们就特别兴奋。因此,城里的大学生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一位初二学生与来校义务支教的大学生接触后,在周记中这样总结:现在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以前他们感觉自己挺好的,但一看人家的谈吐,一下子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知道该怎么去发展了。”吕老师不希望她的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对来校大学生进行的支教尤为欢迎。她认为通过交流无形中会拓展孩子的视野,对孩子的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
自信心缺失
迥异于显得破旧的校舍,学校内却充满着生气。放学后,三五个学生凑在一起兴奋地聊了起来。看到记者来采访,许多孩子并不避讳谈自己的家乡、父母的职业。与人们所设想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害羞不同,这里的孩子们很活泼。吕老师告诉记者,这可能得益于整体校园氛围,“大家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很少有看不起人的现象存在。”
“许多学生从农村来到了城市,都市异乡人的生活使他们胆子小一些,情感比较脆弱。”工农村中学王校长说。王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考虑到这一情况后,一直在推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已有明显成效,收到了来自家长的赞许;孩子感觉老师特别平易近人,好像没有一点瞧不起人的样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享受这种宽松的成长氛围。同样是外乡人,在南开区做裁缝生意的陈师傅把孩子送到南开区某中学就读,他就明确表示孩子在学校内有心理压力,“女儿有时候回家很不高兴,沉默寡言。偶尔会抱怨一下,班里的同学又对她指指点点:你看,她爸是外来打工的,就是学校内缝衣服的。”西青区水上小学每年都要接受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长张桂英也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年龄小,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懂事,受影响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一旦升入中学,与城市同龄人相比,就显得有些自卑、失落。
改变正在进行中
对于学生自信心缺失的问题,吕老师认为这并不会一直存在。她表达了自己的展望。“毕竟许多外来务工家庭如今也只有一个孩子,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生活水平在慢慢提高,当与城里孩子的差距不会特别大时,孩子会无忧无虑,自信心要好很多。”
如今,吕老师的展望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由滨海新区区政府全额投资重新建造的工农村中学于2009年5月动工,预计今年7月30日竣工。王校长告诉记者,按照政府设计,此次重建旨在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为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建成后,学校硬件条件会得到极大改善,塑胶跑道、多媒体设备、电教室……一应俱全。“届时师资力量也会加强,对于教师的融入,区教育局一直非常重视,在急需教师调入上有倾斜。”王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曾急需一位语文老师,区教育局获悉后,很快从盐场中学调来一位初三毕业班老师。
由南开大学泰达学院51名同学组成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展开了行动。他们将利用两年时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利用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到滨海新区工农村中学为在校学生提供课余辅导、特长和兴趣培训、课外活动等志愿服务。
“此次志愿服务的目的之一为缩小他们在义务教育方面与城市孩子间存在的差距,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让他们有信心去应对中考,同时通过与优秀大学生的接触,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项目负责人李苗说。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该活动学生负责人石皓匀告诉记者,工农村中学每周、每个月的课时计划都会及时给他们,每个志愿者都要准备教学任务,编写教学计划。
“以后我们的辅导会多管齐下,不仅会针对相应科目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补习,还会教给他们一些科普知识,提升他们的素质,带来一些时政、升学类的新鲜信息。对他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心理辅导,还要带给他们一种榜样,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勉励他们进步。”
采访手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值得城市孩子学习
有时候,困难既是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工农村中学里许多孩子的父母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因此这里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强。许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自己转两趟车去上学了,回家自己做饭,帮父母做家务。而作为同龄人的城里孩子,常抱怨父母做饭不好吃,打的上学的不在少数。
孩子很淳朴,家长也好说话,这让工农村中学许多老师感到很欣慰。多数家长把孩子送来后,往往直接对老师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老师就尽力管教吧。因为老师教育孩子所引起的纠纷几乎没有,而在市内中学,孩子在学校稍有点磕磕碰碰,或老师的批评严厉些,受点委屈,家长就不干了,马上就到学校、教委去投诉。两相比较后,吕老师感叹市区中学班主任作为学校和家长间的“夹心层”,还真不好当。本版撰文陈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