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点评广州中考作文: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人生、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6月30日,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新鲜出炉。本次作文命题应该怎么写?体现了怎样的命题趋势?羊城晚报邀请专家学者点评中考作文。

【作文题目】

【大咖点评】

关注身边的重要他人 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丁之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今年的广州中考作文命题稳中有进,一方面沿袭了近年来广州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思路和形式,紧扣立德树人核心价值,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关联教材内容,关注学生成长,贴近学生生活,继续采用半命题作文的形式。

题目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有新的变化。半命题需要补充的内容不再是完全开放,而是让学生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三个当中任选一个,在给考生自由写作空间的同时,又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考生套作,确保考试的公平性。题目指向的写作对象,不再像往年的题目那样以“我”为主体,而是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重要他人,通过写他人的影响来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考查考生对社会、人生、自我的感受、体验与思考,引导考生写真事,说真话,抒发真实感悟。

“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三个候选词指向德行修为、人生态度和审美发现,引导考生去思考去表现自己在追求真善美方面的成长过程。题目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审题时要关注“教会”两个字,在行文过程中,要写出“那个人”教会自己的过程,写好“那个人”与自己的互动,写出“那个人”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写作之道在于留意生活和锻炼思维。用凝视的眼光留意生活中细节,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给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思维的深度决定了文章认识的高度,思维清晰、缜密、深刻的孩子会写出独特的发现和感悟。

鼓励学生写自我、写真实

冯善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今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一如既往,朴素而亲切。题目中还是直接出现了“我”。而且,写作要求都是相同的,“文体自选”“600字以上”。

这些“一如既往”,其实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鼓励学生写自我、写真实,写自我成长过程中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这些“一如既往”,其实也是对中考作文命题基本原则的坚守。中考作文命题一直强调不设审题障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实发挥自己的特长、水平。广州市这几年的作文试题,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题目贴近学生,字面含义清晰,开放性较强,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自我发挥空间。

但今年的试题又有了不一样之处。一是半命题的补充有了明确限制,只有三个选项“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提供了品行、意志、艺术三个角度,在开放中有了明确的限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套作,又有利于评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此外,明确要求写一个人,直接呼应了七年级教材中“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学习要求,实现教考衔接。

从应考角度来讲,今年这个题目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初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都可以契合《那个教会我 _____的人》的题意。学生在考场上如果能够回忆这些课文的基本思路,可以为自己的构思提供借鉴。

写好的关键是如何写出特点,写出个性,力求有创意。首先是选材上面能否有个性,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积累;其次,所写的“那个人”的特点是否突出,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尤其是精神面貌的突出之处;再次,重点是写出“我”对于人物的认识和情感,写出那个人教会了“我”什么,是如何教会的,写出教会的具体过程和“我”的深刻感受。这恰是学生可以大有作为之处,也正是能够拉开考生之间的得分距离的地方。

以文化人,教考结合

张永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州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一道素养立意、依标命题、品相优良的写作题。它要求写人,给定的人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教会我要以礼待人的人,一类是教会我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人、一类是教会我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的人,题目审题难度适中、界面友好、亲和力强,彰显浓浓的人文关怀。

试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可写性强。与前两年即2022年、2023年一样,今年的写作题也是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而后进行写作。要求考生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三个备选词(组)中选一个;其潜台词就是考生认为最擅长写哪一方面的题材,就选哪一个词(组);而给定的三个词(组)切合考生的个人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学科情境,可写性极强,考生不会无话可说。

二是可选性优,极具情绪价值。如前所述,三个角度可任选一个角度来写,把自己认为最擅长的一面彰显出来,把自己平时积累最充分的一面“秀”出来、把自己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体味最深刻的一面书写出来,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是科学规范。此题公平公正、区分度良好——题材没有任何“歧视偏见”,但是要写好它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因此而生。比如要写好“说谢谢”就不太容易,它是一个细节,考生要从细节中抽象、拓展、迁移,即由实及虚方能写出优秀作文来,就事论事就会失之于浅;又如要写好“往前走”很容易发生题材“拥堵”,即你的题材与他人的题材类似、相仿,创新力度不够就会影响最后的得分,此谓失之于俗(陈旧);再如考生选择第三组词,这是“五育并举”的题中之义,但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写好美,既有一定的认知难度,亦有一定的表征难度,如果没有认知积淀表征积淀,就会失之于“偏”。

试题创新点有二,这两个创新点已在业界处于遥遥领先优势。其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今年的作文题一如既往锚定了学科本源、学科本质,未曾偏离。比如要求用第一人称写作,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端正文风;其二,难度把控恒定、平稳,有利于稳定写作预期、促进教考结合:近五年来写作题的第一人称写作、真情实感写作、融入情境写作(个人情境、学科情境、学习探究情境等的设置十分突出)、向上向善写作取向极其充分。

统筹 记者 蒋隽整理 记者 孙唯 蒋隽海报 李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