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收视率造假调查:一部剧收入4.5亿多元 3.9亿元用来买收视率
大陆《法治日报》15日报导,收视率造假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来在资本的作用下愈发隐蔽和复杂多样。(示意图,非当事者,香港中通社)
大陆《法治日报》15日报导,收视率造假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来在资本的作用下愈发隐蔽和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资料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谋。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仍然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资料。解决这类乱象的关键在于,将资料资产国有化,将互联网资料权利收到政府手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引导社会改变「唯收视率」的评价方式。
报导指出,收视率造假乱象沉重打击了整个影视行业。特别是2012年以后,大量资本进入,大批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但通过买收视率很快抢占了半壁江山,老牌制作公司不得不跟进,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电视剧水准下降在情理之中。
报导称,「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这样的观点,李学政已经在各种公开场合说了4、5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颗毒瘤依然没有被剜掉。
作为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深知「收视率」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意味着什么。2017年,《人民的名义》开播前,他和团队成员也曾纠结是否要买收视率,但最终放弃了,将3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用于宣传推广。令人欣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表现强势,这也是李学政对收视率造假的一次宣战。
《法治日报》报导,2021年12月初,李学政在金盾影视中心谈起收视率造假问题,皱着眉头陷入良久的沉默。此前,他曾雄心勃勃地宣称「抵制假收视率一定要从《人民的名义》开始,我们有信心抵制住这股恶流」;如今,他感觉自己在和沉屙做困兽之斗,可若不斗,则可能看着这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大陆导演郭靖宇曾于2018年9月在微博公开称自己执导的影视剧《娘道》因不愿意花钱买收视率被电视台长期搁置,而这笔费用高达7200万元。消息一出,收视率的公信力广受质疑。
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多大改善。李学政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今年4月在卫视播出,据他透露,这部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元(约合新台币4.5亿多元),却花了9000万元(约合新台币3.9亿元),买收视率。「挣的钱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多年从事文娱产业研究的北京律师李亨建议,立法机构要更加严谨地思考,什么是真实的收视率,什么是真实收视率的统计方式。
「如果要打击收视率造假,首先是法律法规需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法律意义的收视率。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实际上是没有对收视率明确定义的,国家标准中也仅有GB/T 30350-2013《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提到了收视率的概念,但这部标准针对的仅仅是电视(广播权),不适用于目前流行得多、使用广泛得多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资讯网路传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