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自治式「探索号」下水 南海首潜4500公尺试验

中国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图/翻摄自新华社,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自主研发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24日在南海北部展开首次试验性应用,预计水下作业时间20小时,最大作业深度可达4500公尺;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同日在南海一冷泉区进行下潜作业,目标是采集冷泉区生物,寻找冷泉喷口

据新华社报导,在「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甲板上,科考队员做好了「探索号」下潜的所有准备工作。「探索号」长约3.5公尺,宽和高约1.5公尺,四个红色鱼鳍状的螺旋桨装置分别位于它的前部和靠近尾部的位置。

船舶抵达指定位置后,科考队员拉紧止荡绳,甲板上用于起吊大型装备的A架缓缓将「探索号」吊起,A架向外摆出船舷,并将「探索号」缓缓放入水中,科考队员抽掉缆绳和止荡绳,机器人开始自主下潜。

▼科考队员将「探索号」吊起。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副研究员赵宏宇介绍,「探索号」进入水面后就和母船之间没有缆绳连接了,在水下按照预设程式自主工作。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和遥控无人潜水器的区别是: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无缆调查范围较大;遥控无人潜水器和母船之间有缆绳相连,可搭载作业设备较多,擅长展开精细调查和作业。

在首次试验性应用中,「探索号」将在水下工作20小时,前10小时对地形进行声学扫描,范围大概是4000公尺×2000公尺,后10个小时进行光学拍照,航行速度稍微慢一点,范围大概是600公尺×300公尺。

据了解,此次「探索号」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较大范围调查后,科考队员将确定研究价值的所在,并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展开调查。冷泉不只是探寻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能够进一步研究全球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媒介,而冷泉中所溢出的 CH4 和 CO2 更是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考队员将「探索号」缓缓放入水中。

「科学号」目前正在南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探索号」是此专项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水下自治式机器人。

冷泉是一种以水、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温度较低,是与海水温度相近的流体,主要分布在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斜坡海底沉积面之下。冷泉是继海底热液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二者都反映了海底的极端环境,但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又有大量的生物,是目前地球科学的研究重心。

▼中国「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