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肉骨茶鸡骨茶争议 台湾学界探寻背后意涵
淡江大学东南亚史研究室从1日至10日赴大马移地研究,分赴巴生、雪隆滨海地区考察肉骨茶(Bak kut teh)、鸡骨茶(Bak Kut Teh Ayam)的相关历史、人文及食农议题,强化马台文化交流。(示意图/shutterstock)
马来西亚肉骨茶备受观光客欢迎,但是否列大马国家美食遗产成为议论焦点,台湾淡江大学研究团队最近赴大马移地研究,盼从饮食文化、华人地方史角度,剖析肉骨茶与鸡骨茶争议背后衍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意涵。
淡江大学东南亚史研究室从1日至10日赴大马移地研究,分赴巴生、雪隆滨海地区考察肉骨茶(Bak kut teh)、鸡骨茶(Bak Kut Teh Ayam)的相关历史、人文及食农议题,强化马台文化交流。
带团移地研究的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琮渊今天告诉中央社记者,肉骨茶究竟是否应列为大马传统美食,今年6月是大马国会议论焦点,当时曾有人指责旅游、艺术及文化部(MOTAC)副部长凯鲁菲道斯(Khairul Firdaus Akbar Khan)不敢答询有关肉骨茶列为国家美食遗产等问题。
巴生(Klang)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西部城市,外界普遍视为是肉骨茶发源地。
陈琮渊指出,台湾政府全力推动新南向政策,台湾各界应深入了解大马,除了观光层面的吉隆坡双子星塔与美食之外,更应探寻诸如肉骨茶等道地华人饮食文化背后的政治社会意涵。
对于大马今年6月间发生的肉骨茶应否列国家美食遗产争议,他认为,肉骨茶最初由草药佐以猪(肉)骨煲制而成,其中涉及大马多元种族及复杂的族群政治讨论,主要原因在于肉骨茶并非属清真穆斯林食品,所谓的鸡骨茶、海鲜肉骨茶或羊肉肉骨茶如符合清真认证,就能够让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大马全体人民品尝。
陈琮渊指出,台湾因独特的历史渊缘及地理位置,与东南亚地区有密切的往来互动及政经文化关系,应了解华人美食文化肉骨茶的历史渊源,以及引发大马国会争议的政治效应,这些议题都与大马多元种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另外,淡江大学东南亚史研究室将与大马重要智库华社研究中心携手调查研究饮食文化与华人地方史的关连性。
根据大马的国家遗产法,截至2023年有多达213种的各州和各种族传统食品被认可为国家遗产,肉骨茶未列其中,成为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