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王健:懂得「悲壮」二字 就会懂古典音乐
大提琴家王健个性朴实内敛,就像他演奏的大提琴音乐。(记者张铠乙摄)
同志议题在台湾持续方兴未艾,大陆旅居芬兰大提琴家王健访台举行音乐会,他表示他赞成多元成家,因为「谁都没有资格准许谁爱或不爱对方。」至于他自己已经与芬兰女友同居多年,刚生下小女儿升格当爸,他说至今没有结婚的必要,「我是典型自由主义,爱就是对自己负责。」
过去王健加入环球唱片做全球签约音乐家长达11年,被誉为马友友的接班人,他个性里的朴实、内敛与敦厚,就跟大提琴琴音给人的第一印象极为相似。王健说,「音乐跟现实永远是两回事,我很珍惜我自己工作跟生活完全可以分开。」王健说,他在演奏音乐时,「非常严肃而认真。」但是下了台,「我就是看书看电影,不喜欢社交,完完全全就是普通的一般人。」
王健1968年出生在文革时代,妈妈家是黑五类,外公牛棚关了十年,3岁那年,吹长笛的母亲被下放农村,12岁时全家才团圆。从小王健就跟随演奏大提琴的父亲学琴,「父亲后来去样板戏的剧团工作,我每天都可以练习大提琴,自然而然就爱上了。」
1979年命运之神来临,美国小提琴教父史坦受中国官方邀请访问大陆指导当地学生,王健当时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被点名在大师面前演奏,过程拍成了介绍中国音乐当时发展现况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札特》,香港富商林寿荣就因为看了纪录片资助他学琴,开启王健传奇音乐家生涯的首部曲,「这部纪录片我已经很久没想起了,只记得穿着体育服上体育课踢足球,突然被叫去演奏大提琴给史坦听,但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古典音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音乐建构了一个现实世界找不到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灵魂可以永存的世界。」王健说,这个世界让他全心投入,「我喜欢拉琴是很肯定的,但我很不喜欢在台上演奏,我认为这不是很自然。」台上演出快要满40年,「我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这个事业。」就像现在社交媒体当道,「网民瞎搞,很多人崇拜的只有外表,却没有音乐。」王健说,古典音乐是好东西,肯定是会让人喜欢的,「我从不担心古典音乐会灭亡。」
王健观察,大陆的古典音乐市场正在起飞,「以前来听音乐会只是附庸风雅,但现在一级城市已经养出了一批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乐迷,这是无庸置疑的。」王健在中国大陆演出时,偶尔会跟现场观众说说话,「我常希望观众懂得『悲壮』两个字,西方的文化源于希腊悲剧,但现在大陆演奏古典音乐以欢快居多,只有慢慢感受这两个字,就会理解了古典音乐的真义。」
这次来台,王健将与吕绍嘉指挥的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犹太作曲家布洛赫为大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索罗门》希伯来狂想曲。音乐会将于24日举行,地点在台北国家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