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财经观)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王 观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8日 第 18 版)

从供需两端入手,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意愿,实现银企良性互动

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和银行机构共同参与;区县层面成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近期,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式启动,一系列设计安排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强央地联动,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为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带来融资利好。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不过,当前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痛点难点,比如,小微经营主体往往因缺乏传统标准抵押品、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经营稳定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惜贷拒贷;部分银行由于考评机制不够完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缺乏服务小微经营主体的能力和意愿。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不是短期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此次相关部门携手建立的协调机制作为长效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协调机制在“直达”上做足文章,畅通银企对接桥梁。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多,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大症结。长期以来,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往往是从供给端出发,可能与其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此次协调机制的一大突破点便是从供需两端发力,从最贴近基层、最了解企业的区县入手,借助区县工作专班“两手牵”,消除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差,提高融资效率。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形成“两张清单”,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银行及时精准对接,进而实现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基层。

协调机制在“激励”上改革创新,让银行真正敢贷、能贷、愿贷。提升小微金融服务,“配套”工作也要做扎实,其中,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完善尽职免责制度至为关键。信贷业务出现风险,信贷人员可能会被问责;免责标准过于宽松,容易产生风险。因此,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失职问责、尽职免责等情形进行规范显得十分必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近期,与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相配套,监管部门对普惠信贷尽职免责通知作了进一步修订,通过明确尽职免责的边界问题,将鼓励担当、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问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最大程度打消基层信贷人员的顾虑。此举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助企帮扶政策更好发挥效用。

对金融机构来说,协调机制还将产生很大的外溢效能,全行业更要紧抓机遇、练好内功。比如,金融机构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客户“画像”功能的过程中,能获取企业、行业更多信息,为此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精耕细作”提高核心竞争力。再比如,利用跟企业“牵手”的机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促进银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当前,不少小微企业正在爬坡过坎,除了找资金,还有找订单、找技术等多种需求。相关部门和机构要重视总结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运行的进展及成效,将好的经验做法推而广之,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更加精准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