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违规!深交所亮剑,6家机构收“罚单”
“打新”违规!深交所亮剑!
记者获悉,为规范新股发行秩序,督促网下机构投资者合规专业客观报价,近期深交所对6家网下报价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包括3家私募基金、2家公募基金和1家保险公司。检查发现,6家检查对象不同程度存在违反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相关规则规范要求的情形。
4家新股报价机构被罚 2家被口头警告
4月7日,深交所官网发布4份监管函,对本次检查涉及的4家新股报价机构采取书面警示措施,明确要求在限期内(一个月)提交整改报告,对其中2家报价机构相关负责人予以约见问询。同时,对另外2家违规情形相对较轻的机构予以口头警示。根据监管协作备忘录要求,近期中国证券业协会将根据深交所移交的检查结果线索,对相关违规情况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根据函件内容,4家被书面警示的报价机构在参与深市新股询价报价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违规情形。一是估值定价依据不充分,报价集体决策机制不完善。内部研究报告分析欠缺,存在简单摘抄情形。研究报告分析内容与估值结论之间普遍缺乏严谨完整的逻辑推导过程,未严格落实集体决策机制,部分报告甚至存在前后逻辑相悖、数据计算明显错误的情形。二是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不完备。例如部分新股报价内控制度审批流程缺失,在报价、申购、缴款等重要操作环节复核等管控不完善。
其中,关于广东天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监管函指出,公司参与深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询价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一、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不完备。部分内控制度审批流程缺失,未针对新股研究报告审批机制制定明确、可执行的规定或流程。报价环节复核程序执行不到位,个别项目出现报价错误;个别项目资金划付审批程序不完整。未在规定时间内对通讯设备进行管控;未对电脑系统等其他通讯软件进行管控。
二、估值定价依据不充分,报价集体决策机制不完善。未履行研究报告审批流程;部分研究报告未对财务数据、盈利能力等内容进行分析,个别项目推导过程不合理。未按照公司内控制度要求在最终报价前履行审批程序;最终确定报价的决策过程记录缺失。
强化新股询价监管
近年来,网下报价机构参与新股询价时存在“博入围”报价、“重策略轻研究”的情况,新股研究投入不足、研究不深入,定价依据不充分,报价决策不严谨,未能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定价水平,引起市场各方关注。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各环节监管,从严监管高价超募”。本次对报价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是深交所积极落实《意见》要求的具体措施。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交所已累计开展4批新股报价现场检查,对32家网下报价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根据与证券业协会签订的监管协作备忘录,深交所持续监测网下报价机构改价、超区间报价、报价一致性、报价偏离“四个值”孰低值情况,2023年以来累计向协会提供7批关注线索,涉及网下报价机构超过180家/次。协会根据相关线索对网下报价机构分类评价,发布关注名单、异常名单、限制名单并相应进行自律管理。
责编:万健祎
" Type="normal"@@-->
校对:王蔚
" Type="normal"@@-->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