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智能Vs车路云一体化,蘑菇车联身上的光环与纠结!
10月17日,2024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在北京举行。出席全体大会的阵容很豪华,来了很多车企的一把手,包括长安朱华荣、广汽曾庆洪、吉利李书福、东风周治平、小米雷军、华为余承东,以及360的周鸿祎。大会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是自动驾驶。
他们也大多为自家的智驾能力做了一把宣传,例如余承东按照惯例,秀了一下华为智驾的“肌肉”。
但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些一把手发言之前,大会有一个宣言,叫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一致行动宣言。“车路云一体化”的概念相对冷门一些,但也是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路线,与之对应的是“单车智能”,也是当前众多车企和智能驾驶厂商选择的技术路线。
车路云一体化与单车智能的路线之争由来已久,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正逐渐给出一个日渐明晰的答案。
「单车智能成为自动驾驶主流趋势」
车路云一体化与单车智能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 ,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单车智能主要依赖车辆自身搭载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而车路云一体化除了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外,还能通过路侧基础设施(如路侧单元、摄像头、雷达等)和云端服务器获取信息。
从阵营来看,这两个路线的对比非常明显。由于车路云一体化除了“智慧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涉及的方面更多更复杂,因此真正从事这一技术路线的企业非常少,比较知名的包括蘑菇车联和百度等。
而研发单车智能的企业则多得多,市场上常见的智驾方案绝大多数都是这个路线。这个阵营强大得多,既包括众多车企,比如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理想、蔚来等,也包括很多提供智驾软硬件方案的第三方服务商,比如华为、百度、地平线、英特尔旗下MobileEye等,还包括一些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平台,比如谷歌旗下Waymo、文远知行等。
之所以这么多企业选择单车智能的路线,正是因为随着AI大模型日新月异的发展,单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两年,智驾技术已经进行了几次迭代更新。早前的智驾方案都还需要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而如今,无图和纯视觉方案越来越成为行业主流趋势。马斯克就认为,人类仅通过肉眼和大脑能够很好地驾驶车辆,而智能汽车借助摄像头和部分雷达以及端到端AI大模型,同样可以实现安全驾驶。
特斯拉、华为和小鹏等是该领域的先行者。今年3月份,特斯拉对其FSD(完全自动驾驶)进行了全新升级,引入神经网络系统,采用BEV+Transformer的技术架构,实现了“端到端”,带来的体验更丝滑,更像人类驾驶。据报道特斯拉FSD有可能在明年入华。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华为余承东也宣布,L3级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在明年实现商用化。华为ADS 4.0计划于明年推出,届时将带来高速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体验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的试点项目。
市场和消费者对此是买单的。包括问界品牌在内的鸿蒙智行今年销量异军突起,一度位居新势力销量第二、50万以上车型销量首位的宝座,背后正是因为有华为智驾等科技能力的加持。此外,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交付的新能源车中,同期前装标配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已经突破10%,达到13.65%,如果将支持软件选装策略的新车算上去,那这一数值将达到25.67%,已经有四分之一的用户愿意选择NOA。
「车路云一体化落地难题」
与单车智能赛道的火热相比,车路云一体化的路线上则冷清得多。
百度已经收缩了战线。去年,百度在调整组织架构时,把智能交通相关的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业务从IDG剥离。业界分析认为,百度有意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分开单独发展。
蘑菇车联和前两年相比,拿项目的速度也明显慢了。天眼查显示, 蘑菇车联成立于2018年,自主研发了行业首个“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系统。前两年蘑菇车联的动作几乎都集中在一件事:和全国各地的城市签订合作,建设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比如改造路、提供车、建设云。在2022年底之前,蘑菇车联签约了超过100亿元的订单。但2022年之后,它脱下了“订单狂魔”的面具。而这个时候,正是小米、华为等车企,以及百度等自动驾驶企业,掀起新一轮自动驾驶热潮的时机。
从理论上来讲,由于能够获取更全面的道路交通信息和云端信息同步,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可以提供更高的驾驶安全性和更高的交通效率。例如,在车辆即将驶入一个视野盲区的路口时,路侧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隐藏在建筑物后的车辆或行人,并将信息及时发送给车辆,让车辆提前做出反应,避免碰撞。
既然方案具备理论优势,为何这两年车路协同阵营的声量相比单车智能小得多呢?核心原因是车路云一体化的落地实施难度很大。要实现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大规模建设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包括安装路侧传感器、通信设备、数据处理单元等。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主体的协调。而且,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标准可能不一致,导致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存在问题,增加了建设和维护的难度。
由于实施难度大,真正落地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往往只是一个园区或者一个城区,范围有限,终端车企对接的积极性就不会高,最终只能用于自己的产品上。2021年3月,蘑菇车联与衡阳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一项目中,蘑菇车联就计划推出公交巴士、接驳车、清扫车、巡逻车等共计一千台自动驾驶公共服务车辆。
蘑菇车联推出行业首个自动驾驶标准化产品包(MOGO Package),同样是这个思考逻辑。蘑菇车联认为,自己的四大核心业务是“数字交通基础设施、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车辆运营、智能网联数据运营”。所以,它推出了由车、路、云三个方向的产品组成的标准化产品包。在车辆方面,蘑菇车联就有自己的自动驾驶小巴MOGO Robobus,号称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标配V2X功能。另外,蘑菇车联还推出了做配送和零售的终端车型等。
虽然有了打包的产品,但对买单的地方政府来说,花了大成本的数字基础设施,却只能用于极有限的终端车俩上,方案的性价比可能需要重新考虑。
这只是车路云一体化面临落地实施难题的冰山一角。地平线联合创始人、CTO黄畅曾经表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将直接影响商业化运作速度,“车路协同听上去好像很美好、技术上也容易落地,但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运作却很艰难,会面临责任归属、法律法规、道德维度、市场监管、成本分摊、价值分配、商业保险等诸多复杂因素,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技术范畴。”
「To G大单并非看上去那么美」
车路云一体化方案的相对优势是让道路变得更智慧,需要优化基础设施,方案的服务目标也不局限于单个车辆,而是让整个交通系统更智能。从这个意义上你来说,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服务的群体不是某个企业,比如汽车厂商,而变成了政府。
所以,蘑菇车联前些年签订了很多政府大单就很好理解了。据了解,蘑菇车联“车路云一体化”⽅案已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南、云南、四川、浙江、⼭东、湖北等多地实现商业化落地运营,同时在上海也进⾏多场景探索和落地。
蘑菇车联已经拿下了超110亿元的订单,但做地方政府的生意并非像看上去那么美。首当其冲是政府预算的问题。近几年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少地方财政收入面临极大压力,不得不缩减财政预算,这会预计对蘑菇车联的营收带来较大影响。即使政府有相关预算,涉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和云端交通大数据管理等内容,还需要政策、法规和城市规划等一众部门的审批到位,难度大,周期长。
另外,虽然单个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宣称的金额很高,但每次落地的规模并不一定。例如蘑菇车联在大理的一期项目,金额就只包括10亿元框架协议中的2.89亿元——所谓框架协议,后续的执行是灵活的。所以订单并不等于收入,更不等于利润。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两年前的蘑菇车联会宣传百亿订单在手,而最近蘑菇车联相继和北京移动、上海嘉定达成合作时,已经不再谈订单规模,只谈合作本身。其官方文案中,也去掉了之前项目规模的具体数据。这时候,它的主要精力,可能就放在解决这么多项目落地的成本和管理问题上了。
综合地说,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描绘了一张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的宏伟蓝图,但这张“饼”实在太大了,越来越难以下口。与此同时,单车智能这碗“饭”却已经越来越成熟,不管是销售车辆,还是卖方案,或者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这条路线的商业模式基本已经跑通,赢得这场路线之争几无悬念。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青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