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地》:以红色故事引领观众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出品纪录片诞生地》海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目前已梳理出从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前的612处红色地标。这些红色资源都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天开播的重大理论文献纪录片《诞生地》,就将循着上海的红色资源,通过走进“一馆五址”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重温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峥嵘岁月。

《诞生地》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的重点项目,已入选国家“十四五”(2021-2025)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五集依次为《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纪念》,每集50分钟。那些与上海休戚相关的深刻影响过中国命运的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将得到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也将在史实中熠熠生辉。

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纪录片《诞生地》,主创团队希望,能用好上海的红色资源,引领观众赓续红色血脉

梳理党在上海的诞生与成长,从历史事实中感悟真理力量

1921年至1933年,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为什么是上海?纪录片《诞生地》要回答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成长”等重大问题。

总导演朱宏告诉记者,《诞生地》的五集基本框架早在2019年就定下了。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文化最早的传播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早期指挥中心。遵循史实,五集依次聚焦党的诞生、党的组织、上海的工人运动、上海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奉献和牺牲。“但选择什么样的线索来串联重要史实,一直悬而未决。”她说,上海自去年以来对红色资源的新一轮摸底,为《诞生地》创作打开了思路。上海此轮梳理出的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于是成为纪录片中最好的历史见证。

追随历史的脚步,《诞生地》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老渔阳里、毛泽东旧居(甲秀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央特科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央秘书处旧址等30余处红色地标。随着荧屏上展开“红色地图”,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召开始末,“五卅”风暴从这里席卷全国……党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将一一登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诞生地》不仅回溯历史大事件,也试图从思想层面呈现历史的回答。

第一集《就叫共产党》始于老渔阳里2号。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后,陈独秀从天津乘船抵达十六铺,两个月后,他搬进此间。从此,老渔阳里2号迎来了五湖四海有志青年,他们聚在这里,探讨救国之道。

由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开篇,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开篇,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阐释了个中逻辑:“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探求中国的出路,经过不同的探索,但都失败了。旧的路走不通,必须找到新的路。他们对整个国家、对民族是有历史担当的,所以他们在探求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则从史实层面补充: “上海不仅是经济的大码头,还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码头。1899年,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文章,是在上海的《万国公报》上面刊登着的。”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纪录片专门为观众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南陈北李”北京别后,两人在酝酿建党的过程中书信往来,陈独秀就政党的名称征求李大钊意见,李大钊明确回信,就叫“共产党”。

纪录片用细节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如何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观众会从历史事实中感悟真理的力量。

以鲜活的荧屏党史课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不断体悟初心使命

《诞生地》的主创团队里有许多80后,这群年轻的纪录片工作者很清楚,面对2021年的观众, 《诞生地》要瞄准的标杆是一堂鲜活的荧屏党史课。落实到创作中,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用史实说话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惟其如此,才能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朱宏说:“建党百年,许多纪录片做过相关内容。《诞生地》的特别在于时代性。除了沙画、2.5D拍摄、文学性等符合今天审美的手法外,‘时空’‘初心’‘青年’几个意象一以贯之。”

比如,片中有安义路的镜头。今天,安义夜巷是上海夏夜最具魅力的生活空间。而1920年,毛泽东曾在安义路居住两个月。当画面在今昔之间转换,观众会真切体悟到,奋斗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片中也有上海中心大厦的漂亮画面,中国第一高楼在片中承担两个叙事任务,一是作为基层党建的“代表”,在阐述中共二大到四大期间党组织壮大的案例中出镜;另一层,则与安义路异曲同工,以今天青年一心向党的故事表明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守的是人民的心”。

比如,不少珍贵馆藏都在《诞生地》中亮相,包括新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中收藏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向导》等。还有的是2021年刚刚面向大众的研究。中共四大会址所处里弄,曾是尘封近一个世纪的谜团,今年5月,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广吉里”于是被《诞生地》第一次收录。时代的演进,让纪录片人能不断充实素材,弥补之前的遗憾。而随着更多史实被挖掘,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也会越来越鲜红、热烈。

一年多时间里, 《诞生地》主创团队采访了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罗亦农杨殷彭湃欧阳立安等在上海活动过的早期革命者或革命先烈的亲属及后人。其中,牺牲在上海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工人运动领袖孙良惠刘华陶静轩,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欧阳立安等先烈的故事,都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在电视上呈现。“龙华,让我们许多次为之流泪。”朱宏说,纪录片人总是客观理性的,但面对最后一集《不能忘却的纪念》,几乎所有人都落泪了。纪录片用艾青的诗作引,带观众回望“血斑点点”的桃园,回望数以千计优秀共产党人、仁人志士倒在龙华的那一刻。

创作者怀着崇敬之心制作《诞生地》。他们希望,这部纪录片也能让观众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