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產業永續 比公糧收購更重要
延宕四十九天的中央政府总预算案,在行政院做出若干「让步」后,终于顺利在立院交付委员会审查。在野党原先坚持的三大争议中,禁伐每公顷补偿六万元和健保点值○点九五,都得到行政院明确承诺,只是时程有所推延,唯独对公粮收购每公斤增加五元(由现行每公斤廿六元提高到卅一元)政府内部仍有不同意见,行政院仅承诺今年底前提出完整配套方案,届时若行政院所提的配套能完全遵照立法院决议则一切圆满,若完全不符合或仅部分符合,不知在野立委是否接受?有无有效反制方案?
就专业评量,执政党与在野党针对是否该直接提高公粮收购价有不同的主张与说法,也都有不足之处,无法取得大多数民众和舆论的支持。农业部不同意提高公粮收购价,但所持理由和数字,如会大幅提高种稻面积和产量,以及需增加百亿预算,均不够精准,何况仍有多项政策工具可减缓稻米保价收购政策调整后可能发生的震荡;且行政部门坚持推动的「1集、2转、3加3」,多数系新瓶装旧酒,顶多提高补助奖励金额,许多措施实施至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问责机制,致使许多农民对行政部门新措施没有信心,无法获得农民支持。
至于在野党主张提高公粮收购价,理由在于台湾近十三年物价飙涨十五%,农业成本至少涨廿五%,公粮收购价没有调涨不合理;至于每公斤该提高多少才合理,并没有经过精算,也没有相关配套措施,直接给钱无法发挥乘数效果,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让外界有漫天喊价只为讨好农民的负面印象。根据学者试算,这些年国内种稻的直接成本平均每公斤增加三元,考量还有其他费用,该提高多少才合理,应该让科学数据说话,而不是沦为各说各话,甚至比拳头大小。
更重要的是,过去实施公粮制度虽让农民得以温饱,粮仓年年囤满稻米,却也导致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稻米生产重量不重质、不符合WTO规范、新旧混米等争议,也无法解决长久以来国内稻米生产过剩及稻农收入偏低的困境。而邻近的日韩早已废除稻谷保价收购制度,转而以市价向市场收购公粮,台湾已成为全球唯一仍然实施稻谷保价收购的国家。
如今时空已经转变(如少子化、饮食西化和多样化等),国人食米量创新低,该不该废除该项制度,改以其他措施来替代,让稻农能提高收入,维持继续生产的意愿,并透过生态友好的可持续生产模式,让稻米产业可以永续发展,才是农业部最该花心思的重要决策。
今年日本发生的米荒之乱,暴露其多项稻米调整政策无法应对极端气候、天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日本政府对于强烈抑制稻米生产及给予出口稻米补贴的做法已出现检讨声浪。习惯以日本农业政策为师的台湾,有必要因地制宜,建立更具弹性、能够灵活应对气候变化的稻米调整政策,而不是执著于该不该提高公粮收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