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台北文学奖 年轻创作者接棒延续文学脉动
本届台北市文学奖颁奖典礼,各界嘉宾期许文学新秀延续文学脉动。(文讯杂志提供)
第25届台北文学奖, 27日下午在台北中山堂举行颁奖典礼。本届得奖者年龄层分布横跨自20岁至60岁世代;职业身分跨一般上班族、机师、医师、视障按摩师到剧场工作者。非台湾籍得主亦有3名。最大奖三位,第23届文学年金奖由邓九云《女二》获得。
台北市文化局长蔡诗萍于致词时,特别对曾获第三届台北文学奖的知名作家林文月表达缅怀之意,表示林文月教授为整个世代树立典范,相信此次的得奖者们未来也能为文学界创造新的典范。台北文学奖迄今25年,不仅有老朋友,还有新朋友、年轻创作者接棒,延续文学脉动,使得台湾文学能继续往前走。
现代诗决审委员陈义芝代表致词时指出,文学像一把钥匙,写作者借由文学认识生命、表达感受,使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现代诗的创作受现今网路发展影响甚钜,若因语言碎片化而无法让人意会,便无法传播。今年的得奖作品写生死、爱情、台北都会状况令人惊艳,鼓励得奖者持续努力,期待未来能成一家之言。
小说类首奖由现职为民航机师的伊森以〈一坪的森林线〉获得,他亦曾获第23届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本次得奖作品以北漂者的视角书写台北城中疏离且充满谎言的人际关系,评审认为作者擅用文字说故事,精准地重建北漂族眼中的台北,小说功力相当优异。
散文类首奖由陈秝容〈铁皮家屋〉获得。作者以缓慢且疏淡的笔调书写自身在铁皮屋的住家,在平淡静远的文字中传递生命的样态与体会。评审认为作者以平视的视角、罕见的笔调,写活了位处城市边缘的铁皮屋工厂兼住家的特殊氛围。
现代诗首奖由澳门年轻诗人陈家朗〈公厦灵柩〉获得,以超现实的黑色幽默手法探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孤独」议题。 古典诗首奖由戴翊峰〈秋行台北大纵走北段四章〉获得,以跨夜纵走台北步道经验为题,细致描写沿途所见所闻。
舞台剧本首奖由剧场工作者李家蓁,以2015年发生的八仙乐园彩色派对尘爆案为背景所创作的〈那场被遗忘的派对〉获得,评审指此剧形式与内容缜密交叠,同时也让社会事件进入剧场,唤醒社会这个不应被遗忘的痛。
邓九云《女二》获23届文学年金奖,且已于今年2月由三采文化出版,她精准写出演艺圈中的阶级差异,展现了女演员不向外人说道的一面,且表面虽是书写演艺圈的故事,但更对照出现实社会的阶级与性别权力。
第25届台北文学奖除了台湾本地投稿者之外,亦有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中国大陆及港澳等地区,总收件数高达1483件。投稿者年龄层广布,从最小9岁至年纪最长的89岁,各部作品皆以独特语调及视角,阐述多样的感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