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高配院士、国家杰青校长,有必要吗?

高校领导干部作为高校“三支队伍”之一,是一所高校的核心人员,是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群体之一。

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的配备,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三高”干部是首选,而且是主要选择,固然不错。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则必然会导致挂一漏万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尤其是当下,河南、海南、贵州等地,不惜重金,从全国范围乃至海内外选拔聘任院士担任省属地方普通本科的校长,让这种“三高”干部的配备之风在全国风靡。

例如,河南省先后选聘李蓬、张锁江、王耀献、夏元清、吴智深、刘俊国、周卫、王福俤等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新乡医学院等河南省属地方高校的校长,组成了河南高校独有的院士校长“天团”。

两年前,这股从河南刮起的风,已经深刻影响着河南周边省份安徽、江西和湖南地方高校校长以及领导班子人选的选配,大家似乎都在朝着河南的高水准配备看齐了。

以湖南为例,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以来,各大高校提拔任职的领导班子成员,绝大部分都属于“三高”干部,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以及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头衔,符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基本要求。

不过,相比于河南、海南等地的“激进”做法相比,湖南的步伐还算迈得比较少,至少没有一股脑儿把省属地方高校都搞成院士校长,只不过这种苗头性倾向再逐步发展。

例如,曾供职于中南大学的国家杰青蒋丽忠已出任湖南科技大学校长,湖南大学两位国家杰青潘安练和尹双凤也分别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对于他们目前所在的高校而言,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都是湖南省属高校当中有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代表,湖南科技大学入选下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呼声也很高。

选配这些国家杰青等高水平人才担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肯定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如果一所学校只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认为完全配备“三高”干部实属不必要,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首先,地方应用型本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则是次要任务,让高水平人才屈居于此,既不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也不利于高水平人才进一步发展。

因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就是培养相关领域的专门技能人才,不需要培养高深的研究性人才,更不需要产生多少科研创新成果,完全没有必要引进如此之高的高层次人才。

其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缺少相关实验研究条件,会让高水平人才无计可施。

无论是人财物等硬件设备还是科研环境、学术环境等软件条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在难以满足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一旦这些高水平人才调入之后,会导致他原本的科研项目或者相关研究停滞不前,造成双方的浪费。

只有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湖南少部分带有一定研究型大学属性的高校才有这样的科研平台和资源环境,能够满足高水平人才科研的需求。

最后,选聘高水平人才必然会耗费不少资金以及相关的资源,这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是一种负担。

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经费条件之下,维持比较好的教学培养条件已是不容易,如果动辄要供给多位高水平人才,不少高校都会有畏难情绪。

因此,我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领导班子配备时,完全没有必要一刀切,全部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三高”干部,而是尽量采取逐步发展的形式,让管理型干部也有提拔的机会,让学校本土培养的干部也有成长的空间。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