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归纳】2025考前必记自然、人文地理核心考点、高中地理经典纠错笔记集合!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抢分秘籍

秘籍01 考前必记自然地理6大主题32核心考点

主题1地球与地图

核心考点1:经纬网的主要运用

1.经纬网的运用:

①地理位置判读:

位置

答题模板

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

(北纬,东经)

半球位置

该地(区)位于东(西)半球,北(南)半球

特殊位置

该地位于低中高纬地区

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

该地位于某大陆的某方位,毗邻某海某岛,位于某洋某侧或位居内陆

交通位置

该地所处重要交通要道(枢纽)

经济位置

该地处某经济区,邻近或远离某经济区等

比较位置

该地与某地(国)接壤,相邻,位于某地(国)某方位

②方向判读:

确定经纬网的类型;

先断南北,再断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

南北判断:北半球度数越大越在北;南半球度数越大越在南;一南一北,南在南,北在北

东西判断:同在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

同在西经,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东;

在不同的东西经,两者度数相加,大于180的东经的在西,

西经的在东,小于180的东经的在东,西经的在西

③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纬度相差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 km。为计算方便可取110km。经度1°=111 km×cos φ°(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计算技巧:距离的计算是一个约数,在计算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数据的复杂,可进行约化;两地距离的计算,同一经线上算纬度差,同一纬线上算经度差;若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以图中BC之间的距离为例:分别求出AC、AB的长度,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粗略算法:若B、C两点的纬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纬线上,求纬线长度;若B、C两点的经度差较小,可假设其在同一经线上,求经线长度。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④范围估算:

基本依据: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中心点经纬度数相同,跨越的经纬幅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

若跨经纬度范围相同,中心点纬度数不同,纬线长可看作长,经线长可看作宽。(因为经度单位长度都一样)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⑤航线(向),最短距离确定:

基本依据:大圆原则,劣弧最优原则。

利用现有的大圆:经线圈;赤道;晨昏线。

飞行方向中,东西方向是确定的。例如甲在乙的东南方,即飞行方向为甲到乙向东飞,乙到甲向西飞。

技巧运用: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核心考点2:比例尺

1.比例尺的缩放:

①缩放规律: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

为原来比例尺的1/n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1/n)2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

为原来比例尺的(1-1/n)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1-1/n)2

核心考点3: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与应用

1.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的计算:H相=H高-H低。(若各点取值为范围,则小值写前、大值写后,交叉相减)

(2)陡崖高度的相关计算(交叉相减或者公式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取值范围:(n-1)d≤ΔH<(n+1)d。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当闭合曲线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2.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点线面的选择:

(1)点的选择:

点的类型

技巧(依据、原因)

水库坝址

坝址:河流流出洼地或盆地河道最窄等高线密集的峡谷处。

原因:工程量小且落差大,施工难度小;

库区选址: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洼地、小盆地。

原因:集水面积和库容较大。

其他原因:淹没农田、村镇少,移民搬迁少。避开断层等,地质条件稳定

港口

①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背风避浪;

②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

③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其他:海陆联运,交通便利;城市依托等)

疗养院

①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

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

③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宿营地

①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

②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

③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机场

①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跑道(与盛行风向一直)建设、飞机起降;

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与快速交通干道相连;

④地质条件稳定。

(2)线的选择:

线的类型

技巧(依据、原因)

公路、铁路线

①一般选择坡度较缓、路程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

②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少穿等高线;

③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④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

①引水线路尽可能短;

②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

③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上游水质好)

输油管线

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面的选择:

“面”的类型

技巧(依据、原因)

农业生产布局

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畜牧业;湖、海、水库等水域:水产业

工业区选址

一般选在等高线间距较大即地势平坦处,节省建设投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污染型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

聚落分布

山区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山区聚落规模小、数量少,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数量多(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剖面图绘制(新高考绘图题型):

①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

②确定坐标和比例尺: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水平比例尺一般不变,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③确定剖面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④连线: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主题2地球运动

核心考点4: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

1.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

2.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结论

纬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强

昼长

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

海拔

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海拔低则反之

天气

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间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多阴雨天气则反之

大气

大气透明度越好,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中悬浮物质越多,反射的太阳辐射多

核心考点5: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

2.月相变化:

月相

同太阳出没的时间比较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农历日期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黄昏

初一

上弦月

迟升后落

正午

半夜

初七、初八

下弦月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

此起彼落

黄昏

清晨

十五、十六

核心考点6: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光照图)

1.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④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在在0~~230 26’之间,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⑤晨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18时;

⑥晨昏线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互余)

2.晨昏线的特点:

运用

判断依据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既要根据自转判断晨昏线,也要根据晨昏线判断自转方向

确定时间

根据晨昏线可以确定已知四地地方时,即晨昏线与赤道交点6点或18点,平分夜半球经线24点,平分昼半球经线12点

确定日期和季节

根据晨昏线可判断二分二至日,根据昼夜分布判断季节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的纬度互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确定昼夜时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点-日出(落)时间)×2;昼弧/15昼长=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0点-日出(落)时间)×2;夜弧/15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相切,该纬线与极点之间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核心考点7:时间与日期

1.时间计算的一般过程:

(1)明确已知地方时和所求地的经度(或区时)

(2)确定两地之间的经度差(一般选择劣弧经度差小于180度的)(或时区差,同减异加)

(3)确定两地之间的东西方向

(4)利用东加西减原则,算出具体时间

2.日期:

(1)确定日期变更:

(2)确定日期的范围: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3)确定日期的比值: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新旧两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4)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降落时地时间=起飞时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降落时某地时间=起飞时地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注:“±”选取原则,降落在起飞东侧时取“+”,降落在起飞西侧时取“-”(东加西减)。

核心考点8:善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1.昼夜长短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运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朝向(坡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朝向应朝向太阳光线,北半球及其以北地区,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及其以南地区坐南朝北。

③确定影子变化及朝向: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影子朝向与太阳光线相反。

④确定楼间距及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情况下以当地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作为确定依据。(利用三角函数)

⑤确定太阳能集热板的调节角度:当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最丰富,因此太阳能集热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核心考点9:太阳视运动

【技巧题型】太阳视运动要善用三点定位法,即确定日出、正午、日落的太阳方位

1.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球来说,太阳永远在南面。故其轨迹为: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2.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对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球来说,太阳永远在北面。故其轨迹为: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3.二分日:

4.特殊地区:极昼地区的日不落

主题2地球运动

核心考点10: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运用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三个过程两个作用:

2.原理运用分析:

①温室效应分析:人类活动,使得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大气升温后,大气返还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使得地面增温加强,形成温室效应

②昼夜温差分析:晴天温差大,阴雨天气温差小。晴天,大气透明度好,大气稀薄,云层较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差,使得地表增温较快,晚上对地面辐射吸收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表热量丧失明显。从而使得晴天温差大。

③农业生产分析:秋冬季节焚烧秸秆;农业覆盖覆膜覆石技术;温室大棚等

核心考点11:气温与逆温

1.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2.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过程:

(2)逆温类型:

类型

形成

常见地区与时间

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辐射逆温

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多发生于冬季晴朗的夜晚

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暖而轻的暖气团沿着锋面爬升至冷而重的冷气团上方,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现象

常出现面锋面活动地区

地形逆温

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3)逆温影响:

①对航空: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空气对流运动受阻,飞机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②对环境:逆温时,对流运动受阻,大气比较稳定,加重大气污染

③对自然灾害:阻碍了空气对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对天气: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影响交通

⑤对农业:逆温层的坡地利于农作物越冬,有利于牲畜避寒等

核心考点12:热力环流形式的借鉴运用

1.把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高压指向低压

2.以海陆风为例借鉴运用局部环流

①海陆风:

②借鉴地区:湖泊与陆地;沙漠与绿洲;水库与库区;森立与裸地等。把握基本原理,分析冷热差异,找出高低压差异。

核心考点13: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1.锋面系统:

比较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常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类型

急行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

华南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

慢行冷锋:移动速度较慢,降水强度较小

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

降水时间强度

时间短,强度大

时间长,强度小

时间长,强度小

降水位置

主要在锋后

锋前

冷气团一侧

锋面符号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较小

我国典型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沙尘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天气

2.我国准静止锋:

3.我国锋面雨带:

①推移规律: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暖锋)

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暖锋)

9月:雨带南撤(冷锋)

10月:雨季结束

②正常年份:黄河中下游: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初夏涝盛夏伏旱

③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北旱南涝

核心考点14:锋面气旋判断

1.锋面气旋定义:

①定义: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故也称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在高压脊不能形成)。

2.锋面气旋判断:

①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②锋面的类型与移动: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③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④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核心考点15: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其特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

(1)根据动力,判断气压带的形成

①热力原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

②动力原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2)根据偏转,判断风带和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根据位置,判断分布:

先判断所处纬度位置,在看图形分布特征,依据相间分布进行综合判断

(3)根据移动,判断季节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季风环流:

(1)北半球的高低压中心:

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南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温带:寒冷干燥亚热带:温和少雨

炎热多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等

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灾害,冬季寒潮低温冻害

旱涝灾害

(2)季风环流对比:

核心考点16: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以温定带:根据气温极值判断所处的半球:北半球气温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1月,南半球相反;根据气温的年际分布情况,判断该地大致所处的热量带。

类型

以温定带

气候类型(4+3+2+2=11)

热带

最低温≥15℃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15℃>最低温≥0℃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

最高温≥5℃最低温<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最高温<5℃

冰原气候、苔原气候

②以水定型:根据降水的年际分布情况,判断该地具体的气候类型。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以上)

温带海洋性气候(5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25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400mm)

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1500mm)

温带季风气候(400-8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③根据自然景观判断:不同气候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的一般描述:

①气温特征的描述: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一般来说,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温和、温暖(低温),0 ℃以下——寒冷,-20 ℃以下——严寒,-30 ℃以下——酷寒。最热月均温在20 ℃以下——凉爽,20 ℃以上——炎热,24 ℃以上——高温。

②降水特征的描述: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在100 mm及以上——多雨,50 mm及以上——湿润,30~50 mm——少雨,30 mm以下——干燥。

③气温与降水的组合描述:气温与降水往往结合进行描述,例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高温多雨等

④气候分布的描述: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例如某某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多少度到多少度的大陆东中西岸。

⑤气候成因的描述:主要从气候的影响因素,例如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角度。

⑥气候对其它地理环境的影响描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对污染的影响等

主题4水体运动

核心考点17: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1.主要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

①影响蒸发的因素

②影响降水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大气环流

盛行上升气流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区,降水少;由高纬吹响低纬的风一般多干燥;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一般多湿润;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多降水,冬季风干燥

海陆位置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干燥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势高的地区,对流减弱,降水少

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低),降水多(少)

水文

水域广,降水多

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雨岛效应,多上升气流,降水多;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兴修水库,降水增多;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③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④影响下渗的因素: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形式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核心考点18:陆地水体与河流特征

1.陆地水体的补给: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地区

径流示意图

雨水补给(大气降水)

雨季(夏秋为主)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永久性冰雪融水

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青藏高原地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夏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

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最稳定补给)

湖泊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

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2.河流特征:

核心考点19:海水性质分布规律辨析及影响因素

1.海水三大性质分布规律:

(1)海水温度:

①水平分布:A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太平洋西岸水温高,东岸水温低。

②垂直分布:

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但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大。

原因: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1 000米以下变化很小。

(2)海水盐度

①水平分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②垂直分布: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3)海水密度

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通常情况下,在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再往下则密度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③特殊分布:有时候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2.海水三大性质影响因素: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3)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

核心考点20:洋流运动及其影响

1.洋流分布规律总结:

2.洋流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1)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2)洋流性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一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环境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一著名渔场(2)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2)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1)加速净化 (2)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露、陆地近海污染等

航海

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核心考点2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1.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形成: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较低,空气下沉,使得沿岸气候干旱少雨;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较高,空气上升,使得沿岸气候多雨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较高,空气上升,使得沿岸气候多雨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影响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东南信风

太平洋水温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东岸降低

天气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生物

太平洋东岸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渔业增产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主题5地球历史与地壳运动

核心考点22:岩石圈中的物质循环图判读

1.判读技巧:

第一步:根据图文中的信息,找出已给出的循环过程;

第二步:找出循环图的核心或中心环节,核心一般为岩浆;

第三步: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一定是岩浆;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第四步:根据环节和已给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核心考点23:地质作用的形式判断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最为普遍);岩浆活动(板块交界处、岩层薄弱地带);变质作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接触性变质-岩浆)。熟练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类型

地表形态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态,使岩石被破坏,形成碎屑物质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侵蚀

下切形成V型谷,侧蚀形成U型谷,使地表形态千沟万壑,丹霞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蘑菇、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风蚀柱、雅丹地貌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高纬和高海拔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等

滨海地区

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

具有分选性特点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但由于搬运作用得分选性特点,造成搬运物质在水平与垂直空间上存在着差异性

风力搬运

海浪搬运

冰川搬运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湖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与移动性沙丘)和沙漠边缘得黄土堆积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海浪沉积

沙滩

滨海地区

冰川沉积

形成冰碛地貌

高纬和高海拔地区

核心考点24:地质构造及其运用

1.构造作用判断

(1)褶皱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判读:

① 剖面形态: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②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2)断层的判读:

①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如河流;

②垂直断裂:断裂面+位移。(相对向上的形成断块山)

2.构造作用的运用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

水库坝址选择点

物质坚实,基础牢固

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

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核心考点2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A.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下老上新。如④岩层比②要老

B.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C.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A.看地岩层是否连续:褶皱是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如图1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B.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称为谷地或盆地。

C.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D.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乙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岩层破裂而无位移,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A.褶皱和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

B.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C.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如下图中地点2中D岩层缺失就是被侵蚀掉;地点3中B岩层的缺失则是在形成B岩层时地点3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所致。

(4)推测岩层形成环境:

A.地层中有海洋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沉积岩中有煤、石油,反映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来源。石灰岩层反映该地曾经是温暖的浅海。

B.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C.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其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D.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

核心考点26:河流袭夺与河流阶地

1.河流袭夺:

(1)条件:

A.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B.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C.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2)河流袭夺地貌:

A.断头河:被夺河的上源因被袭夺河夺走,因此被切断的河流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断头河往往会形成湖泊、湿地,甚至干枯。

B.袭夺湾: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这种由袭夺所造成的河湾则称为袭夺湾

C.跌水:在袭夺湾附近由于袭夺河和被夺河的河床出现高差,往往形成跌水

D.改向河:被夺河在袭夺点以上的原河段因被袭夺而改变方向流入袭夺河称为改向河

E.风口:在袭夺点与断头河河源之间因不再有来水,成为新的分水高地,被废弃的水道中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

F.反流河:在袭夺湾附近,由于袭夺河强烈侵蚀,发育了与被夺河流向相反的河流,称为反流河。

2.河流阶地:

1.特点:

A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为 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B离河流越远(位置越高),阶地形成越早(越老);阶地有几级,地壳抬升就有几次(注意河漫滩不能算做阶地);阶地的沉积颗粒大小反映当时 。

C河流阶地形成:地壳间歇性抬升+ 侵蚀

D地壳抬升时,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稳定时,河流以 作用为主。

(2)阶地影响因素:

核心考点27:河流冲淤平衡

1.冲淤平衡差异: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积量 <冲刷量< pan>

侵蚀为主

下切侵蚀加强,河床加深,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侧蚀加强,河床加宽;溯源侵蚀加强,河流加长

中游

淤积量=冲刷量

侧蚀、搬运

河道摆动,游荡,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下游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2.冲淤平衡影响因素:

主题6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考点28: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把握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①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②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③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下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④防风防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核心考点29:土壤影响因素分析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核心考点30: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一般先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然后再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最后分析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例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要素关系: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要明确“一发”是指哪一要素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方向,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要素变化的特征具有一致性。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核心考点31:雪线与林线

1.雪线影响因素:

2.林线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热量因素

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山地林线分布则越低。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海拔 :同纬度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降水因素

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土壤因素

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不利于根系发育);有冻土层存在,森林不会出现;

排水不畅的盐碱地,森林难以生长;

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差,森林难以生长;

风因素

微风可以传播种子和花粉;大风侵蚀土壤,土壤变薄,大风使,地表蒸发加强,土壤含水量降低,不利于植物生长

3.林线倒置:

核心考点32:地方性分异规律

1.地方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

2.地方性分异规律判读技巧: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A.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C.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D.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秘籍01考前必记人文地理5大主题28核心考点

主题1人口发展

核心考点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部地区多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人口密度也较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②人文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人文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以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稠密

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较多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和政策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经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数量多,密度大

受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人口分布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

2.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

①描述区域人口分布整体特征:如描述世界或我国或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的在整体特征是“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②借助地理事物或方位、交通线、城市等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密度的差异:如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东多西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地区的人口少;等等。

③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分布的“特殊”之处:通常是描述极大值即人口稠密区、极小值即人口稀疏区或人口密度差异过于显著的小范围区域。

核心考点2: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分析1.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

①缩放规律:

模式

特点

原因

利弊

措施

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高高低”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利: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抵御疾病和灾害,减少死亡率

弊:死亡率高,有时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过渡模式)

“高低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利:劳动力充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发展教育

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经济发展慢,增加环境压力、就业困难、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现代型(“三低”模式)

“低低低”

生产力水平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利:利于社会积累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完善养老体制

弊: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从而带来劳动力不足、兵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2.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

表现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比失衡

判断依据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否大于1%

60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虽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性别比103--107之间为合理比例

主要表现

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

男性人口过多

常见地区

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生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等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转变;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人口寿命延长;生活压力、育儿压力导致出生率持续下降等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社会不平等现象;科学技术滥用(B超鉴定);人口政策的影响等

主要影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等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应对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生育观念等

鼓励生育;吸纳海外移民;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生育观念,提高意识;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孕龄妇女权利加强立法,严格禁止非法鉴定胎儿;完善社会制度,提高女性地位等

3.我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核心考点3: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二维坐标图:

(1)平面面直角坐标图,用横、纵坐标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图中的点、线等表示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

(2)过程:先判读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人口信息和人口要素;判断图中所示人口要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看清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

(1)三角形坐标图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某项要素与整体的结构比例。三条边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要素,三个顶点可以看作是三个原点。

(2)过程: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读出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相交的点的数值,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最后检验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应为100%

3.平面方形坐标统计图:

(1)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2)过程:先确定四边的变量信息;画出判断点与方形对角线的平行线;平行线与两边的交点数值为变量的数值;画出判断点与两对边的垂直线,垂直线与交点的数值为变量的数值大小。

4.平坐标曲线图的判读:

(1)坐标曲线图往往能够反映出人口不同变量信息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2)过程:先看曲线所表达的地理信息;再分析曲线的数值大小(极值)和走向趋势;再判读曲线变化的陡缓程度,析要素变化速率;分析转折点,判断信息变化的阶段划分。

5.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人口金字塔图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等。

(2)过程:先判断金字塔两端的比例;再看各个分段分组所占的比例;综合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

核心考点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推拉理论因素分析:

2.我国人口迁移特征:

核心考点5: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六大方面看待迁移影响:

方面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下降,重工业区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核心考点6: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1.影响因素:

主题2城镇与乡村发展核心考点7: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区位分析:

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区位因素:

核心考点8: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布局

1.三大功能分区明确: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成片分布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离市中心较远

区位选择的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区位特征

要求接近消费者,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高级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低级

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2.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工业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卫生防护带

(2)工业区的合理布局:大气污染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水源污染工业的布局;综合环境角度

(3)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评价性思路:

①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三大功能区在空间上的位置;

②环境效益合理性,考虑工业区各种污染类型对城市的影响,影响要最小;

③经济效益合理性,三大功能区的布局是否符合各自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④交通通达合理性,不同类别的产业活动对交通的具体要求是否符合需要;

⑤信息把握全面性,要综合分析图中的等高线、河流、风向、交通等信息;

⑥特殊布局合理性,不同的城市可能会存在一些特殊功能区的布局

核心考点9:地租曲线的判读

1.地租曲线:

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判读技巧:

①先看读图名、知图类:这是一幅地租等值线图。等值线图中的等值线表示地租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其特点与一般等值线相同。

②析图例、看点线:地租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地租数值由里向外逐渐减小,表明城市地租市中心最高,越向外地租越低。但是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③析原理,找方法:M处弯曲外凸,表明当地地租比两侧相对较高,说明地租受交通线影响。

④找特殊,辨缘由:在等值线图中,注意两点:一是沿交通线方向的等值线外凸,表明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交通线附近地租较高。二是闭合曲线的出现,受特殊因素的影响,如湖泊、洼地等,使该处地租比周围地区高或低。

核心考点10:城镇化进程及其现象比较

1.城镇化进程: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发展新趋势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城镇化水平较高

城市问题显著,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中心城区空洞化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2.城镇化进程中的几种现象比较:

核心考点11:我国城镇化1.我国的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措施:

①进一步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口在城镇的有序流动。

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③加强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共享城镇发展的益果

④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环境

⑤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空间结构

⑥增强城市创新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发挥城乡一体,城镇联动的效应

核心考点1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题3产业区位与产业发展核心考点1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热量

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

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地适合发展渔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

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种植业要布局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自然灾害

影响农业产量,农产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