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台风“康妮”:最冷最晚台风、高考地理中的堰塞现象

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台风“康妮”:最冷最晚台风

受台风“康妮”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预计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部海域有大风,局地有特大暴雨。

预计,“康妮”将于31日中午到傍晚在台湾岛东部沿海登陆(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随后穿过台湾岛向浙闽一带沿海靠近,逐渐转向东北方向移动。

气象学上将9月至11月期间形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从秋季开始,副热带高压逐渐东退南压,一般来说秋台风在路径上较夏季台风更为偏南。但是,当前副高偏北,使得副高能够压着“康妮”向我国行进。

此外,10月下旬以来,南半球的冷空气非常活跃,导致过去10天西太平洋到南海南部的低纬地区越赤道气流持续增强。越赤道气流增强一方面能够为台风强度的发展提供必要水汽和能量输送,同时也给台风提供向偏北移动的驱动力。

由于深秋海气温差的变化,海洋的潜热释放更加明显,秋台风往往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和更难预测的路径。因此,对于秋台风的防御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在自然界,由于火山熔岩流、冰渍物或山体滑坡的泥石流等原因引起的堵截山谷现象,导致原有水系被堰塞物强行堵塞。河谷被堵截后,流水在堵塞物体上方聚集,时间一长往往形成湖泊,这就是堰塞湖的来历。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刺、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堰塞物承受不住湖水的强大压力而遭受破坏,湖水便撕开堵塞物倾泻而下,形成洪灾,冲击力极其危险,这就是堰塞湖效应。

在高考地理中,堰塞现象是一个可能涉及的重要考点。

一、堰塞现象的概念与形成原因

1. 概念

堰塞现象是指由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因素导致大量土石等物质堵塞河流、湖泊等水域,形成天然坝体的现象。这些天然坝体被称为堰塞体。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2. 形成原因

(1)地质灾害

①山体滑坡:在地形陡峭、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强降雨、地震等因素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大量的土石滑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形成了多个堰塞湖。

②泥石流:暴雨、冰雪融化等引发的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流入河流后也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

③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可能堆积在河流中,形成堰塞体。例如,冰岛的一些火山喷发后,岩浆流入河流,造成河流堵塞。

④地震:地震可能导致山体崩塌、地层断裂,土石落入河流中,形成堰塞体。地震还可能使河流改道,增加堰塞现象的发生概率。

二、堰塞现象的危害

1. 洪水威胁

堰塞体堵塞河流,使上游水位迅速上涨,形成堰塞湖。如果堰塞体不稳定或遭受暴雨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溃坝,引发巨大的洪水灾害,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例如,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在两个月后溃坝,洪水席卷下游地区,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质灾害连锁反应

堰塞湖的存在会改变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增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同时,堰塞体本身也可能不稳定,随时有崩塌的危险。

3. 生态破坏

堰塞现象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淹没周边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此外,堰塞湖的形成还可能改变河流的水质,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三、堰塞现象的监测与治理

1. 监测

(1)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堰塞体和堰塞湖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其形态、规模、水位变化等信息。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快速确定堰塞体的位置和范围,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2)安装监测设备,如水位计、位移传感器等,对堰塞湖的水位和堰塞体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为下游地区的人员疏散和防灾减灾争取时间。

2. 治理

(1)人工开挖导流渠:在堰塞体上开挖导流渠,引导河水缓慢下泄,降低堰塞湖水位,减轻堰塞体压力,降低溃坝风险。例如,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中,通过开挖导流渠成功地降低了水位,避免了溃坝灾害的发生

(2)爆破拆除:对于稳定性差、风险高的堰塞体,可以采用爆破的方式将其拆除,快速恢复河流畅通。但爆破需要精确计算和谨慎操作,以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3)加固堰塞体:对于相对稳定的堰塞体,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提高其稳定性,如堆砌沙袋、浇筑混凝土等。同时,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

四、高考考查角度

1. 自然地理综合分析

(1)考查堰塞现象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要求考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堰塞现象的发生。

(2)结合河流地貌、水循环等知识,考查堰塞现象对河流生态系统和水文特征的影响。例如,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等的影响。

2. 灾害防治与应对

(1)考查对堰塞现象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要求考生了解不同的治理方案及其优缺点,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2)结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如何减少堰塞现象的发生风险。例如,探讨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对预防堰塞现象的作用。

3. 区域地理案例分析

(1)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考查该地区发生的堰塞现象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应对堰塞现象的策略和措施,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通过对不同地区堰塞现象的比较分析,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比较不同地区堰塞体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法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