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電影/《嬰兒轉運站》:偷窺之後的真實,是枝裕和的不法之徒揭示了「家庭」意象

如同枝裕和过往作品中「大人们」皆为幼稚且不完美,在《婴儿转运站》之中,这些困境与原因,透过李周映、裴斗娜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呈现给了观众。 图/车库娱乐提供

一名纤细瘦弱的女子(李知恩),在滂沱暴雨之中缓步逆行向上,这颗镜头加倍渲染了《婴儿转运站》的片头,导演是枝裕和试图将抑郁、绝望堆叠成影像的潮湿底蕴,在雨声的吵杂环境音中,观众立刻「窥见」了李知恩丢弃婴孩的「事实」,于是暴雨暗示了弃婴,而这颗呈现「窥见的事实」的镜头,是重要的存在。

何以说是「窥见的事实」?关键在于,丢弃婴孩的事实发生之后,是枝裕和旋即给了观众一颗远景镜头,切向目光来源之际,观众会发现,这颗远景是隔着车窗玻璃「窥视」李知恩的观点镜头(POV Shot),而这颗镜头,无疑地是来自局外人、属于旁观者的视角——在车内静默远离暴雨声响的警方观点(李周映、裴斗娜)。

透过这颗偷窥镜头,得以认知,除了确认李周映、裴斗娜正在窥视弃婴行动之外,是枝裕和也将观众放于这种「远处客观」的位置,亦即——警方等同于观众在《婴儿转运站》的中继点,进一步在李知恩(弃婴妈妈)与宋康昊、姜栋元(掮客)的角力中,以较为抽离或全知的观点,冷静地观看片中角色所进行的事与物。

(左起)裴斗娜与李周映在电影中饰演刑警,小心翼翼地暗中追捕婴儿仲介相铉一行人。 图/车库娱乐提供

在某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李知恩饰演的素英偷偷丢弃婴孩,隔天却回来寻找儿子宇成的下落。 图/车库娱乐提供

于是,观众就得以透过镜头语言、角色动线、叙事布局等面向确认,是枝裕和正在低声呢喃,提醒偷窥者们(警方、观众):「请各位待在远处,静静观看弃婴行动即可。」

因此,待在车内远离暴雨的警方与观众,初步能做的,是仅能「远远观看」而无法「参与涉入」,换句话说,车外这场「正发生的暴雨」(弃婴行动),对于观众而言缺乏了一股能动性,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冷冽调性。

但是,虽然是枝裕和请观众「好好地看」,但不代表不希望观众参与叙事。紧接着,是枝裕和安排裴斗娜下车,出手干预弃婴行动,「偷偷地」、「主动地」将弃婴放进了保护舱,观众就逐渐由静态的「观看」转为动态的「涉入」,看与被看、主动与被动成了镜头视角上的游移,也让观众能缓缓地进入故事。不过,从裴斗娜「偷偷地」行为解释,是枝裕和仍希望观众保持某程度的冷静与疏离。

在开场戏中,对影像至此真正的提问是,疏离观众的原因为何?显而易见的是,《婴儿转运站》永远是关于掮客(Broker)的故事,主角永远是李知恩、宋康昊、姜栋元以及弃婴。因此,是枝裕和需要安排警方的角色,让观众能够待在远处观看,观看掮客们的故事,而这种疏离,更大程度代表的是「观众的不理解」,在不理解掮客与弃婴的真正样貌下,所以请观众只能远观、只能疏离,以免误读。

宋康昊饰演经营洗衣店的相铉深陷债务危机,当起走私孩童的掮客。 图/车库娱乐提供

姜栋元饰演育幼院出身的东秀,在管理婴儿保护舱的机构工作。 图/车库娱乐提供

确认了角色立场与叙事之后,最重要的是,开场戏能够牵引出后续什么样的「故事」?在暴雨之中,纵使观众和警方能够站在看似较为疏离与全知的基础,但要怎么知晓「事实」背后的「故事」?换句话说,弃婴的真实/真相是什么?

于是,是枝裕和透过裴斗娜的嘴巴,丢出全片的核心提问:「如果没能力养小孩,为何还要生小孩?」值得注意的是,沿着上文的论述脉络,得以知晓裴斗娜的旁观,等同于观众在片中的位置,因此,这句提问,也就能看做是枝裕和假想普世观众对于「弃婴行动」的理解程度。

当然,这样的理解程度停在表面,因此,在「没能力养小孩,为何还要生小孩」的疑惑中,观众就站在警方的肩膀,眺望着剧中人物的故事文本,共同前往影像之中寻找答案。换句话说,是枝裕和一方面需要观众冷静地看角色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方面也需要深入讨论「是什么造成了掮客与弃婴」——这就成为是枝裕和需要观众待在远处,并且安排裴斗娜出手干预的意义。

也就是说,是枝裕和触发了「弃婴事实」之后,真正关切的是背后的「成因真实」,并试图透过《婴儿转运站》这个故事探究其内在肌理。

透过裴斗娜与李周映(警方)的眼睛,让观众跟着李知恩、宋康昊、姜栋元三人组,看见了「大人们」的美丽与哀愁。 图/车库娱乐提供

(左起)裴斗娜与李周映在剧中饰演刑警搭档。 图/车库娱乐提供

以开场戏而言,是枝裕和精准地透过「观看」与「行动」,将分属于掮客(宋康昊、姜栋元)、弃养婴儿妈妈(李知恩)、警方(李周映、裴斗娜)等三方势力圈划而分,铺展出叙事线以及角色关系,并让观众置好板凳,确认坐在故事的何种位置后,进而能够好好地观看。

而是枝裕和精湛的分镜与场面调度,就让影像辐射出故事的整体轮廓,给了观众往下深入故事的诱因,光从简洁有力的开场观之,私以为导演功力确实炉火纯青。

挥别开场戏,随着故事展延,《婴儿转运站》不置可否的是一部「非常是枝裕和」的作品,摊开是枝裕和的创作脉络来看,「人」与「家庭」的状态一直是最为关注的议题,而「血缘与否」的羁绊又是贯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婴儿转运站》虽然像是外来种,首见是枝裕和笔下的角色说着韩文,但仍旧和过往作品连成一气。

其中又以延续「非普通家庭」的《小偷家族》、「抛弃孩童」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等作品的母题最为明显。

图/车库娱乐提供

《婴儿转运站》与《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相同的是围绕「抛弃孩童」的主题,且皆从小单位的「家庭情感」而后拉出「社会制度」的双重辩证,但最明显的异变在于——「由谁的视角」说故事。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将主体放置于「被抛弃的小孩」,在散落、未经组织的日常之中,母亲是缺席的,母亲对于家庭的功能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柳乐优弥为首「孩童们」的挣扎与苦乐。因此,观众在《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中,并不能确切得知母亲缺席的真正原因,仅能在母亲的全面消散后,目睹孩子们生活中的徒劳。

《婴儿转运站》不同,是枝裕和这次反身探究抛弃孩童的母亲故事,主体抽换为掮客与单亲妈妈,于是观众(警方)跟着李知恩、宋康昊、姜栋元三人组,才看见了「大人们」的美丽与哀愁。

就像是枝裕和过往的作品中,多数成年人的心智和状态都带着强烈缺陷,「大人们」皆为幼稚且不完美,而是枝裕和就在《婴儿转运站》之中,小心翼翼地发现了李知恩抛弃婴孩的真正困境;战战兢兢地看见了宋康昊、姜栋元之所以成为掮客的主因;而是枝裕和所有的「发现」与「看见」,皆透过李周映、裴斗娜的眼睛,呈现给了观众。

《婴儿转运站》特别版海报。 图/车库娱乐提供

在理解弃婴的困境以及掮客的理由,行过地狱幽谷之后,是枝裕和才能开始谈原谅。是枝裕和仍在《婴儿转运站》中延续其独有的温情,而是枝裕和的温情,从来不是臣服于滥情,他是察觉了背后的真实、目睹了丑陋的样貌,几经反刍转化的彻悟理解之后,才能轻抚角色,并给予温柔注视。

是枝裕和克制地阐述弃婴行动背后面临的不安,在看似柔情地叙事底下,藏着刀刀见骨、针针见血的锐利剧本,是枝裕和缓慢地肢解角色的渴求与无助,具体化了韩国边缘群体碰上的窠臼与可能的暴力性。

接着,带着观众理解「弃婴行动背后真实」的是枝裕和,才能透过李知恩在片尾对每个人说出「谢谢你的诞生」,李知恩就从遭遇性侵的囚徒,转化为是枝裕和的柔韧盖亚,对比片头暴雨中的绝望,这句话明亮、温暖而宽容,于是在掮客、孤儿、单亲妈妈千回百转的曲折当中,「诞生于世」的真实才能有希望,才能剧力万钧,而后细水长流。

李知恩于《婴儿转运站》首度饰演母亲角色。 图/车库娱乐提供

《婴儿转运站》杂揉了《小偷家族》和《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探索过的家庭主题,并在箱型车的移动中净化、掏空自我。 图/车库娱乐提供

再来,《婴儿转运站》中的「掮客家庭」与《小偷家族》中的「窃盗家庭」相同,人物几乎缺乏了血缘关系,却在片中的群体之中,将他者与自身互为表里、相互映照,重新配置、定义了家庭的模样,角色们各自完成了本来生活缺乏的情感以及依赖。

必须要注意的是,《婴儿转运站》全片最重要的「家庭场域」,就是乘载着宋康昊、姜栋元、李知恩以及两名孩童的「破烂箱型车」,进一步解读,箱型车甚至搭载了干洗衣物,更增添了家庭的功能性。至于「行驶中的箱型车」媒介,在此处代表的符旨意义,好似象征了时间、空间、心灵的移转,甚或是梦境彼岸。箱型车的场域显然具备了「漂泊」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中,是枝裕和再度悠悠地将「家庭」意象串连其中。

《婴儿转运站》是一部公路电影,是枝裕和在公路电影的类型,杂揉了《小偷家族》和《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探索过的家庭主题,并在箱型车的移动中净化、掏空自我,如同角色们在洗车时的放声大笑,观众看见纯粹的诚实——车子(家庭)干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澄澈了。

《婴儿转运站》全片最重要的家庭场域,就是乘载着宋康昊、姜栋元、李知恩以及两名孩童的箱型车。 图/车库娱乐提供

如果说,滨口竜介的《在车上》,让角色开着乘载亡妻记忆的小红车,在记忆与生活的虚实交错之中,于转动不停的车内逐步自省向前、寻回自我;那么是枝裕和的《婴儿转运站》,何尝不也是让角色在密闭的厢型车中进行对话,只要这台车继续前进,角色就有可能解放彼此、进而找到生命意义。

到了片尾,观众仍须警醒的是,随着故事推演,开场戏「远处客观」的疏离早已荡然无存,这当然是是枝裕和行使的导演权力,他让警方(观众)跟着角色,无声无息地默默进入故事,然后深陷其中。

所以,观众能发现裴斗娜从原先的观看,转为积极的介入,裴斗娜对于掮客、弃婴情绪的起伏,恰恰是观众对于角色理解的曲线,而是枝裕和就是要观众跟着裴斗娜,一步步地回答这个问题:「没能力养小孩,为何还要生小孩?」

事实上,面对这道问题,是枝裕和早已在这趟公路之旅给出了答案,至于是枝裕和在片头制造出滂沱暴雨的绝望,则在童趣的摩天轮、放晴的乡间小路中,转化为救赎的可能性。

观众能发现裴斗娜从原先的观看,转为积极的介入,一步步地回答这个问题:「没能力养小孩,为何还要生小孩?」 图/车库娱乐提供

最后,是枝裕和还是要请出裴斗娜,让看似中立且代表正义的警方抚养弃婴,再度验证观众对于弃婴行动,从最初的观看成了另一种转化,转化为爱与认同的保护伞,并紧紧涉入其中。

观众的一切都与裴斗娜有关,而裴斗娜的一切目光,紧抓了弃婴故事——至此,没有人是旁观者,社会的安全网需要更多的局外人参与,是枝裕和似乎正透过影像,如此说道。

而是枝裕和将《婴儿转运站》的最后一颗镜头,给了这群没有血缘关系的角色合照——掮客、孤儿与单亲妈妈。游走在社会体制边缘的不法之徒,共同在照片/影像当中,揭示了所谓的「家庭」意象——虽然摆荡漂泊、虽然充满血泪,但这就是家。

《婴儿转运站》最后一颗镜头,给了这群没有血缘关系的角色合照,揭示了所谓的「家庭」意象——虽然摆荡漂泊,但这就是家。 图/车库娱乐提供

◎ 责任编辑:沈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