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慌张 防灾日常化提高存活率

马偕纪念医院灾难医学科主任张国颂指出,地震的死亡多来自压碎伤、创伤性窒息、内出血,接着才是感染、急性肾衰竭、电解质不平衡等。强震发生后通常会有3波病人潮,第1波发生在灾难的6小时内,第2波拉长至24小时,大多以创伤性出血为主,至于第3波时间点会落在3天后,病人会有较多感染症问题发生,之后会随时间递延而增加伤病程度与死亡风险。

从第2波开始,就关乎到医疗资源崩溃的问题,例如需要洗肾的病人无法洗肾,就会死于肾病,另幸存者也可能因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影响后续生活或走上轻生之路,需要更长时间的复原期。

张国颂提醒,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要把瓦斯关掉,避免爆炸、火灾,开门则要考量距离有多远,有时地震强度太强,门框并不能承担重量,仍会被压碎,若来不及逃到户外,可躲在床边,让床挡下掉落的水泥,或躲在有食物、水源的冰箱附近,确保冰箱门打得开,且不要被压到。

要提高存活率,民众平常就要做好准备。张国颂表示,地震发生时,能逃跑当然要逃跑,建议和家人平日即能约定好,平日也不妨多做演练。由于人在缺水时对身体器官的影响远大于缺乏食物,忍耐3天已接近临界点,每人每日需饮用的水约2公升,如地震后住家仍可进出,必须知道有哪些水源可用,也可以自行储水备用,缺水时可饮用冰箱内结冰的水,或未受污染的清水,适时给予身体水分补充,以免出现急性肾衰竭提高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