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们都开始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过去,中国的电商平台都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说抖音的兴趣内容电商、淘宝天猫的货架搜索电商、拼多多的“性价比电商”。

但是,这些势同水火的对手们,今天居然开始越长越像了,都在学习对手的玩法,颇有一种“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今年的315过后,商家们开始惊奇的发现,抖音开启了全网比价;

拼多多严查十万甚至百万销量的白牌,用竞价的方式给品牌引流商品;

淘宝取消了五星价格力,明确今年的重点是做内容电商。

也许,这些改变目前看上去还不起眼,但对于这些手握海量流量的平台们,一点点政策的变动,都可能对平台成千上万的商家造成足以改变命运的影响。

做对了,可能顺势而起。

没做对,可能辛辛苦苦建起的高楼轰然倒塌。

02

我们举个例子来模仿一下商家在这些平台可能遇到的情景。

假设我是一个做服装生意的账号,我在抖音上的直播和付费能力很强,通过拍视频、做直播去付费投流做转化。

我好不容易让用户从小黄车进到了商品的详情页,用户突然在一个很显眼的地方,看到了全网同款的推荐。

我可能卖100元,别家一个相同或者类似的款式只卖68,甚至只有29.9,那这个时候用户会不会跑掉呢?

这是不是感觉在花钱给同行投流?

如果用户没下单跑了就算了,如果他真在我这下单了,我也发货了,结果没过两天,用户在全网比价上看到更便宜的了,要退货才是最难受的。

因为这时候商品退货率就上来了,不仅要承担打包发货还有运费险,还有投流费用,退货还影响店铺的分数,这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如果我是一个多多商家,我已经习惯了用低价去赢得多多站内的推荐位了。

30块钱一件衣服,薄利多销,本来卖的好好的。

这时候突然发现流量和销量开始下滑,仔细一分析,流量怎么都跑到60块钱一件的同行那里了呢?

原来同行拿了品牌授权,贴了R标鸟枪换炮,价格上去了还在付费做全站推广,流量全去他那里了。

恍然之间,突然想起,这不是淘宝直通车那一套吗?

那淘宝在干嘛呢?

如果我是淘宝天猫的商家,这么多年来已经把直通车、关键词运营、竞价排名那一套玩的烂熟于心了。

当我们把测款、测图、测人群、测地域、拖价,提ROI这套玩完之后,准备去收割流量的时候。

突然发现同行已经通过淘宝逛逛、淘宝直播把我们同款商品卖成了尾货。

好了,这三家都干不下去了。

03

在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用一秒钟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命运注定截然不同。

平台复杂政策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它跟流量的分配和质量有关。

就像抖音开启全网比价,其实就是把流量送到那些有供应链能力,但是不懂得做短视频直播的品牌商(工厂)那里。

这么做的逻辑是什么?

今天短视频直播的带货流量占到了整个抖音内容推荐的30%左右,也就是平均刷3个视频就会推荐一个商业化内容,这个比例已经不能再涨了,再涨就可能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而且,这些广告推荐的商品往往要比淘宝天猫、甚至是京东的同款还要贵。

那么,在不提高广告比例的情况下,在现有的商业化内容里要去提高用户的付费意愿和购买体验,不让他们流失到其他平台,就只能让那些具备供应链能力的品牌工厂直接进入抖店,包括抖音的货架商城。

那多多为什么要反着来呢?

一方面是多多的流量到了一个瓶颈期,见顶了,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在考虑进驻多多,平台要洗白过去品质不好的标签,同时也要盈利,自然就要提高商家的付费,把流量引向品牌商家。

淘宝大力推进内容电商,更多是为了防御。

淘宝天猫在最高峰的时候,占据着中国电商市场7成左右的份额,目前这个份额差不多只有4成。

从年成交额的维度去对比,阿里的中国零售是8万亿量级,拼多多4万亿,京东3万亿,抖音到了2.6万亿。

尽管淘天的体量优势还比较大,但市场份额和增长率明显降下来了。

在3月28号的内容电商大会,阿里也是宣布投入百亿现金和千亿流量,要让逛逛和直播的用户规模翻一倍,月成交百万的主播翻一倍,目的就是重新把用户吸引回来。

让货架电商通过做内容的方式,去找到新的增量。

04

过去这些平台各有各的特色,淘宝做店铺、品牌,多多卖低价,抖音做内容,但现在不同了,三家平台原本的打法,大家玩到极致了,

平台之间的打法相当于“开卷考试”,你家怎么玩的对方都知道,用户心里也很清楚,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平台。

流量见顶加上信息的完全透明,这是目前平台面临的现状,如果还想进步怎么办?当然就是照着别人学习。

那么,对于依附平台生存的商家来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对于中小商家来讲,大方向其实很明确,就是紧紧的跟着平台政策走。

如果要是继续做多多,就别死扛着不买推广,

要是做淘宝,那也要开始学习怎么做内容,怎么做直播带货了。

要是做抖音,不能做一个没有自己固定货源和供应链能力的二道贩子了。

作为一个平台商家,了解平台的目的,把它想要的政策落实了,至少还有碗汤喝。

其次,商家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现在中国的电商,就像海淀的小学生一样,突出一个“卷”字,运动、艺术、历史、物理、数学,什么你都得学。

那在平台卷的时候,商家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某一个平台,而是要全域矩阵营销。

因为未来每个平台都会越来越相似,全域矩阵营销背后蕴含的“我全都要”就是标准答案了。

供应链得做,价格才能低。

内容营销得学,品牌才能起来。

付费投流也得做,流量才能到我们这来。

只有全域矩阵营销,才能应对接下来平台之间的内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像内容、供应链、付费投流、关键词,这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但就是因为它难,所以才会打造出门槛。

正确的路,往往都很难走,但往往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