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辩论听君一席话

(图/本报系资料照)

台北市长的电视辩论,是在连续几个月的新闻破碎报导、网路侧翼放话的攻击交手之后,大众比较完整的亲眼见诸每位候选人连续、真实的「言行气息」。

国际间重大民主选举在大众传播媒体兴起后,报纸、杂志、广播所传达的政见诉求并不够,终究需要「电视」提供一场活生生的诉说。电视辩论最初从美国总统选举开始,如今依然繁衍着「网路新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作用与高度:「听君一席话,胜过万篇报导」!

这次台北市长电视辩论呈现出蒋万安、黄珊珊、陈时中的「真实政治性格」:包括面对竞争者时的「强势、思路,乃至火气」。人们在三人言语交锋时,体察蒋万安究竟「个性敦厚弱不弱」?黄珊珊究竟「立场蓝绿白不白」?陈时中究竟「为人虚实坏不坏」?

电视辩论的传播过程其实是一种「政治疑虑的检视、政治审美的确认」!在这个选举政见诉求已然虚浮,全由「政党阵营属性、政治核心价值」取决一切,其中唯有「政治人设」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性与破坏力!而这个长期「人设」的塑造与累积,连结捕捉着特定族群,恰是电视辩论以眼见为凭的状态进行关键的验证,甚至考核。

这也是为何每次电视辩论后,分析家总要归结于是否「失分、加分」!作为一场历时不短的实况播出,政治人物很难完全藏诸于「预先沙盘推演」的讲稿中,不泄漏出真实性格的蛛丝马迹。比如陈时中这次几乎都是「照稿演出」!但在被连续质疑疫情、疫苗时,擡头回话时眼神中的不屑、不耐、不满,一瞬间依然是满满对竞争者的反击!而非温良恭俭让的形象演出。

同样的这一瞬间,绿营支持者可能喷涌出「霸气、担当」的强烈认同;而讨厌陈时中的族群可能认为「揪出真面目、果然是恶棍」!政见诉求的言词过程仿佛幕后背景,人们只是想在过程中找出破绽马脚,印证自己心中的「人设」与「爱恶」是否无误。

说来明明仅是「台北市民投票有效」的一场选举辩论,跨县市的人们却也异常关注,当然也因台北市始终是「政党对决」的终极指标。地方选举尤其充满一种「风向连动」的特殊属性,主要系于「中间选民」深受各种负面议题操作的影响。这个过往从来都是民进党最擅长、执政后依然夹带党政资源进行的「负面操作」,却在这次各县市选举中屡屡「自吞恶果」。从林智坚的论文抄袭案临阵换人开始,台中以北各县市负面消息的「回力镖」自我伤损,堪称历来空前。

即使如今来到最后冲刺,无论「抗中保台、造谣抹黑」,在双北、桃园、新竹至今依然还在攻击蓝白!但显然除了「围杀高虹安」,在其他县市都只剩「呼唤基本盘」的效应了。

年底地方大选的「唯一输赢」,最终只体现着「民进党会不会大败、蔡英文能否固盘势力」这两大关键指标,并为1年多后的总统与立委选举暖场!至今国民党本身依然没票房,朱立伦最好沉默是金;而民众党则指望高虹安能否最后杀出重围,慷慨悲壮的夺取地方执政的首个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