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文/挽救生育率 不能只靠撒币!
▲ 不少人将少子化视为重大「国安问题」。(图/CFP)
● 丁学文/金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总经理
最近几年,谈到少子化,很多人立刻朗朗上口像是「生不如死」这类的戏谑说法,甚至有人大声疾呼这将是台湾的重大「国安问题」。
必须说,面对少子女化,政府不是没有动作,无论是透过经济诱因或是提供育儿照护来鼓励生育,但效果好像都不怎么样!
确实,少子化是一个大势所趋,但光靠政府给些钱,肯定就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谈起少子化,很多人喜欢描绘出一个缺乏劳动力跟退休金的未来,好像人口老化的下一步就是世界末日。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少子化这个既成事实?
政府须关注快速的人口变化 撒钱挽救生育率错了?
▲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是各国政府撒钱救少子化的政策。(图/翻摄自《经济学人》)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谈的就是这个。在封面设计上,《经济学人》让我们在粉红色的封底前,看见一个装满金色硬币的牛奶瓶,金币多到都溢了出来。上面两排黑色字体,大字写的是「Cash for kids 撒钱换小孩 」,小字则是 Why policies to boost birth rate don’t work 为什么促进生育率的政策不管用。」
《经济学人》用了绪论第一篇、财经板块第一篇和自由广场总共三篇文章进行解析。文章提及,随着出生率大幅下降,越来越多政治人物想把资金投入可以让女性愿意生育更多孩子的相关政策中:川普誓言他将大手笔发放生育奖金;在法国,政府决定将每年GDP的3.5~4%投入家庭政策。韩国则考虑为每个婴儿直接发放7万美元的养育金。然而,《经济学人》认为这些尝试都有可能失败,因为它们建立在了一个误解的基础上。
政府的担忧可以理解,几乎所有地区的出生率都在下降,富裕国家更是面临着婴儿数量的直线下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女性现在一生中只生育了1.6 个小孩。除以色列外,每个富裕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于2.1的人口替代水准。 过去十年的下降速度甚至比人口学家的预期更快。
▲ 几乎所有地区的出生率都在下降,富裕国家更是面临着婴儿数量的直线下降。(图/记者李毓康摄)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马斯克(Elon Musk)等末日论者警告这些转变将威胁人类的文明。这听起来荒谬,但它们确实可能带来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1.6的生育率意味着,如果没有移民,每一个世代数量会比前一代少上四分之一。2000年,富裕国家每100名25~64岁的人口养育着26名65岁以上的老人。 到预计到2050年,她们需要抚养的老人会加倍。部分影响严重的地区情况将更糟糕。韩国的生育率目前为0.7,预计到本世纪末,这个国家的人口会减少60%。
当然,生不生孩子是个人的一个决定,但政府确实须关注人口的快速变化。老化和萎缩的社会会失去所有的活力和军事力量,而且国家会面临预算的噩梦,因为纳税人没有办法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保健买单。
一些成功鼓励生育的政策本身很有参考价值。例如,向贫困父母发放救济金减少了儿童贫困,母亲甚至有可能出外工作。但政府如果认为自己有能力提高生育率,那就很愚蠢了。 一方面,这类政策是建立在对人口下降的一个错误诊断上。另一方面,它们的成本可能超过它们的想像。
▲ 有些人认为生育率下降源自于职业妇女延后生育。(图/取自Pexels)
常见的假设是,生育率下降源自于职业妇女延后生育。在生育年龄太晚之前,他们忙到没有时间生育,这一观念解释了为什么政策往往侧重于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儿童照护。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女性就不必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但这不正确,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确实会晚点生孩子,但比例不高。在美国,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确实从2000年的28岁上升到现在的30岁。但这些女性生育孩子数量与上一代大致相同。
其实,《经济学人》认为,富裕国家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轻、贫穷的女性延后生育了,这才是拉低了整体生育率的主要原因。自1990年以来,美国总生育率下降的一半以上是由19岁以下女性的出生率锐减造成的。
一些政治人物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会对非常年轻的女性实施生育促进政策。他们也受到了贫困女性对经济诱因反应更大的数据影响。但过分关注年轻或贫困的女性群体对她们和社会都不利,青少女怀孕对母亲和孩童都不好。另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会抵消过去几十年遏制青少年意外怀孕,并鼓励妇女学习和工作的努力。
▲ 《经济学人》认为,富裕国家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轻、贫穷的女性延后生育了,这才是拉低了整体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图/达志/示意图)
一些非自由主义政府,例如匈牙利和俄罗斯,可能选择忽视这些变化。然而,他们面临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因为即使支出增加,政府的激励措施似乎并没有带来大量额外的婴儿。瑞典提供了极为慷慨的儿童照护计划,但其总生育率仍只有1.7。每增加一个孩子,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鼓励。施舍往往发放给所有婴儿,包括那些无论如何都会出生的婴儿。现在的波兰和法国的计划是每多生一胎,就要花费100万至200万美元。
那么,政府到底可以做什么?高技能移民可以填补这些财政缺口,但不能无限期地填补,因为全球生育率正在下降。 因此,大多数经济体必须尽快适应社会的变革,而政府有责任率先铺平道路。福利国家则需要重新思考:例如,老年人将不得不在晚年工作,以减轻公共财政的负担;需要鼓励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这些可以透过释放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成长或帮助照顾老年人来让人口转变变得更加容易。新的家居科技可能可以帮助父母,就像20世纪中叶的洗碗机和洗衣机一样。相较之下,推动更多婴儿出生的政策是一个代价高昂且会让社会倒退的错误选择。
生育政策不能只有撒币 培养年轻族群的「责任感」
▲ 笔者认为台湾低生育率的关键并非来自「不生」,而是因为「不婚」。(图/CFP)
我感觉吧,台湾低生育率的关键并非来自「不生」,而是因为「不婚」。年轻族群不愿踏入婚姻,社会变迁及观念转变是重要因素,当女性教育程度及就业机会提升,一方面自主性变高,结婚不再是必要选项,另一方面对配偶的条件和对生活期望提升,加上宁缺勿滥,当然就不知不觉的拖过了适婚年龄。有些人甚至随遇而安,成为了被动单身或独居者。
所以,政府的生育政策不能只有撒币,这会带来相对的功利主义,让年轻世代缺乏对生命的「责任感」,甚至变成「个人主义」至上。事实上,生养小孩是人生中很重大的决定,所谓的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另外,台湾妇女平均负担近80%的家务,白天在职场奔波,回家还要弄东弄西累个不停,谁有余力生儿育女?或许更平等的家务分工,是台湾男性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男性得更体贴一点。
最后,解决少子化不能单从经济层面思考,必须扩及社会与教育层面。政府在努力推动补助人工生殖、冻卵,甚而修法开放代理孕母与单身人工生殖的同时,除了顾及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永远不能忘记 年轻人最想知道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我们为什么要牺牲一个人的无拘无束被孩子绑架? 我们有什么可以期待的美丽未来想和孩子一起迎接? 最重要的是,政府可以给我们什么动力想努力去成家立业?
▲ 解决少子化不能单从经济层面思考,必须扩及社会与教育层面。(图/华视、CATCHPLAY提供)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经济日报》。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